井手 薰(Ide Kaoru ),1879年2月6日—1944年5月11日,
出身岐阜縣的井手薰,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
其父親井手今茲是岐阜縣的學務官吏,而他的祖父橘曙覽幕府時代
末期福井縣知名的歌人、國學家。
他於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任內,設計興建多處臺灣官署及
民間建築,其設計理念與風格影響臺灣建築界。
參與設計的官署有總督府,司法大廈等。
井手薰約在1900年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1906年7月畢業於
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畢業後立即進入「東洋汽船株式會社」擔任囑託,
經手了「天洋丸」「地洋丸」運輸船的內部裝潢,
並在同年12月以一年志願兵的身份,入伍金澤第九師團工兵第九大隊。
1907年11月底退伍後,才加入東京「辰野葛西」聯合事務所,
於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麾下從事設計建築。
1910年,由於得到辰野金吾的推薦而前往臺灣,以囑託身份
輔助森山松之助的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並在1911年正式成為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技師,
1914年8月成為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的工事主任,
後於1929年5月13日擔任總督官房營繕課長一職,
期間曾經到歐美考察一年多,回臺後兼任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
市區計畫委員等職務,任職總共13年。
他於1940年7月8日退休,在此之前長期任職於營繕課。
而除了官職之外,當臺灣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
於1929年成立後,他亦出任會長一職。
井手薰亦精於建築觀念的論述,作品散見於《臺灣建築會誌》、
《臺灣時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技術協會誌》等刊物,
亦曾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
社會責任」等特質,
相對於日本的地理氣候,台灣環境的高溫潮濕,
因此井手薰對於混凝土的大膽主張,使得許多作品迄今
仍有相當好的現況。
其在臺灣主要設計的建築包括 :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1915年,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三十四銀行(1915年,於80年代拆除,原址現為華南銀行營業部重慶分行)、
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原樺山資紀銅像基座(1916年,基隆車站前,臺座上銅像在戰後改為蔣中正)、
花蓮港昭和紀念館(1920年)、臺北高等學校校舍與講堂(1928年)、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年)、建功神社(1928年,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臺灣教育會館(1931年,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年)
臺北公會堂(1935年,今臺北中山堂)、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1936年,
位於石門古戰場)、北市役所(1940年,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以及臺北高等法院(現為臺北重慶南路一段的司法大厦) 等。
井手薰除了營繕課的工作職務以外,還參與當時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
成立於1929年的「台灣建築會」,出任首任會長,並積極參與台灣的文化
活動,包括出席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參與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組織。
在台期間,井手薰多次在《台灣建築會誌》──是由台灣第一個建築研究的
社團組織、成立於1929年的「台灣建築會」所發行的建築雜誌──發表許多
與建築相關的文章,進一步闡述自身對於「台灣建築風格」的想法;
此外,《台灣時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技術協會誌》等刊物,
都能找到他所寫下的珍貴文章。
井手薰也曾提出「台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
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
相對於日本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台灣的地震較為頻繁,
加上高溫、潮溼的氣候,不宜採用日式建築大量使用木材的方式,
而改以鋼筋混凝土來對應台灣的自然條件,
除了結合台、日的設計風格,也融入了西方國家的建築元素,
讓許多建築作品至今仍保有相當好的狀態。
到井手薰設計的代表建築,多數已被拆除和改建,
然而,井手薰的設計風格可說是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分水嶺,
捨棄過多的裝飾圖騰,但細部仍存在著不少歷史式樣建築的元素。
1929年拆除武廟興建法院,歷時五年,於1934年完工啟用,
定名為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內有高等法院、臺北地方法院、檢察局等機關。
光復後,政府遷臺後,於民國39年(1950)司法院、最高
法院搬遷到此處,改稱司法大廈。
司法大廈是由當年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亦是臺灣建築會長)井手薰
所設計,部分鋼骨,部分鋼筋混凝土。
大廈整體採日字型中軸對稱之配置,和隔鄰的總督府相似,中有高塔
而向兩側對稱開展,南北各有大型中庭。
大門入口三個圓弧拱塑,籃式柱頭雕花,係仿文藝復興風格,
施工細膩,典雅而不華麗。外牆貼著淺綠色磁磚,立面拱窗成列,
帶有阿拉伯回教建築風。
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亦為日治時期知名建築師井手薰作品。
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築。
臺灣各大都市在日治時期也有興建公會堂,而臺北公會堂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昭和11年落成時,臺北公會堂的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
是當時日本第四大的都會公會堂。
而設計監造團隊除了服務於臺灣總督府的設計師 井手薰外,
還有八阪志賀助、神谷犀次郎,而實際建築則委由總督府營繕課負責。
1936年完工的臺北公會堂建築採簡單、明朗設計概念。
該建築採取1930年代流行的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
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不過兩柱與門面,仍有
古典圖案之裝飾。
另外,公會堂特色為採取少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臺灣陶瓦,
而運用面磚貼出的變化花紋則是另一項特色。
除此,戰後的公會堂廣場增設一座連基座達五公尺的孫中山像,
該銅像基座原位於西門町,為紀念臺灣總督府第4任民政長官祝辰巳
而建立,為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