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 忠太(1867年11月24日—1954年4月7日),日本建築史學家。
伊東一生致力日本傳統建築以及亞洲建築的研究,其著作包括
《日本建築研究》、《東洋建築研究》、《見學記行》等。
1867年出生於山形縣米澤市。
189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家學科。
1893年任東京美術學校講師。1897年任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講師。
1898年任造神宮技師兼內務技師。1899年成為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
助理教授。1901年以研究論文《法隆寺建築論》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同年出差前往北京,調查紫禁城。
1902年前往中國、印度、土耳其留學,1905年經歐美返國。
同年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925年入選帝國學士院會員。
1928年從東京帝國大學退休,受聘早稻田大學與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
1937年入選帝國藝術院會員。
1943年獲頒文化勳章。1954年逝世。
著有《支那北京城建築》(1926年,建築工藝出版所)、《伊東忠太建築
文獻》1~6(1936~1937年,龍吟社)、《支那建築裝飾》1~5(1941~
1944年,東方文化學院)等。
1867年(慶應3年) 米澤出生於米澤;1871年(明治4年)藩學興讓館
入學;1873年(明治6年) 隨軍醫父親伊東祐前往東京,就讀番町小學。
1878年(明治11年) 父親擔任下總佐倉聯隊軍醫前往佐倉,就讀鹿山小學,
1879年(明治12年) 就讀舊制鹿山中學校(現在千葉県立佐倉高校)入學。
1881年(明治14年)就讀東京外國語學校德語科、1885年(明治18年)。
1892年(明治25年)帝國大學工科大學畢業(現今東京大學工學部)
論文「建築哲學」,繼續就讀大學院(研究所),1893年(明治26年)
發表「法隆寺建築論」開始對日本建築史的研究。
1897年(明治30年) 帝國大學工科大學講師、1899年(明治32年)
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助教授、1901年(明治34年) 工學博士。
1902年(明治35年) 因為研究建築學,開始3年間遊歷中國、印度、
土耳其,1905年(明治38年) 經由歐美歸國,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
1923年(大正12年)與鎌倉芳太郎進行琉球王國首里城正殿保存,
1928年(昭和3年) 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教授,
1937年(昭和12年) 帝國藝術院會員,
1943年(昭和18年)文化勲章受章,建築界第一人。
1954年(昭和29年) 2月26日 米澤市第一號名譽市民,
4月7日 去世,享年87歲。
當時前往歐美留學是常識,不過為了釐清日本建築的起源,選擇在
亞洲中國、印度、土耳其旅行,並發現中國雲岡石窟。
在思索東亞(東洋)建築史,認為西方石造建築到東方木造建築的
傳遞過程中介為印度文化,影響其部分寺廟建築採用印度風格,
如東京築地本願寺。
Architecture一詞原本被翻譯為「造家」,並應用於1886年(明治19年)
所創立的「造家學會」,1894年伊東忠太於《建築雜誌》上撰寫論文建議
應將Architecture翻譯為「建築」(明治27年),
1897年「造家學會」改名為「建築學會」(明治30年),
1898年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家學科改為建築學科(明治31年)。
東京的築地本願寺,由日本近代著名建築師兼史學家伊東忠太設計。
融合印度、西洋建築技術以及日本傳統建築的細節,呈現出濃厚的異國情調
與歷史深度。
伊東忠太本身就是一位喜歡怪獸的建築師,
他專門研究東方、中國印度等地方的建築,因此他所設計的東京築地
本願寺,就帶著一種印度浮屠建築風格,而且裝置著許多奇幻世界裡的
神獸,被人們稱為「幻獸建築」。
1895年,伊東忠太在京都建造了一座超乎人們想像的「幻獸建築」……
本願寺傳道院,那是屬於西本願寺的建築,但是卻一反傳統,以西洋建築的
姿態現身,紅磚造的建築,轉角屋頂有一座圓形塔樓,塔樓的圓形屋頂有如
俄羅斯的洋蔥頂建築;
最奇特的是門口及周邊欄杆上,都出現奇特的動物雕像,
這些動物都不是傳統日本建築上可以看見的動物,例如大象、猿猴、
雞以及柏犬等等,而且這些動物又擁有翅膀,感覺就像是神
話中的異國魔獸,非常之詭異。
平安神宮作為在明治28年(1895) 4月1日舉行,紀念平安遷都1100年的
京都內國勸業博覽會的一大亮點,規劃將平安京遷都當時的大內裏部分
建築復元。
最初是規劃在實際大內裏朱雀門所在的千本丸太町,
但因用地收購失敗,移至郊外的岡崎,1893年(明治26年)9月3日
舉行地鎮祭。社殿以平安京大內裏正廳朝堂院為模型,以實物八分之五
的比例復原,明治28年(18965)完成。
1895年(明治28年)完工的本殿在1976年(昭和51年)1月1日遭火災
燒毀。1979年(昭和54年)4月重建。
臺灣神社位於劍潭山上,由伊東忠太 (1867-1954) 及武田五一 (1872-1938)
共同設計。興建於明治33年(1900),翌年10月落成,為臺灣唯一的「官幣
大社」,祀奉大國魂命、大巳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神社境內還有日俄戰爭時使用的大砲、警察官招魂碑及大正天皇
即位大典的紀念神苑等設施。神社毁於1944(昭和19)年,因日本客機失事
而付之一炬。
戰後,於原址改建飯店,即今圓山大飯店。
臺灣神社在進入日治時期末期的時候,開始有了新的規劃。
這是因為配合當時總督府在台實行的皇民化政策以及一街莊一神社政策,
藉由參拜神社、改姓等因素,使台灣人成為信仰神道、效忠天皇、熱愛
帝國的皇民,所以擴建、改建神社也是重要的一環。
神社改築計畫自1935年7月確定,並請來了營造課長角南隆技師、
本鄉高德、伊東忠太、宮內省掌典星野輝興做相關調查,並在1937年
4月設立「台灣神社造營事務局」。
原先的社殿空間狹隘,且具有相對的高低差,
考量當時激增的參拜者,於是決定將神社遷座至東側兩百公尺的
臺灣神社新境地。
新境地工程由神社局技師角南隆、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興建。
整地工程自1937年開始,因此劍潭寺遷建至今日的位置。
新的社殿採用流造式樣式,本殿具有千木和勝男木的構造,材料全部
使用台灣檜木。新境地的設施包含了本殿、祝詞殿、神饌廊、內拜殿、
祭舍、拜殿、東西神門、南神門、御神庫、御羽車舍、手水舍、齋館、
社務所、第一鳥居、第二鳥居等。
第一期工程於1943年秋天大致完成,同時第二期工程已進行一半,
而第三期才剛開始。前兩期的工程皆由國庫支出,第三期則由奉贊會支出,
加上受到戰時影響,原計畫新建的拔所、貴賓齋館因此中止,而神樂殿、
參集所、總門、神符調製所、參拜人休憩所等設施則延期。
戰爭期間,當局為了推動台灣的神道信仰,
除了新建臺灣神社新境地,更進一步將臺灣神社在1944年(昭和19年)
6月17日增祀天照大神,並更名為「台灣神宮」。
同年10月19日,台灣神宮新境地社殿完工,
並預計在10月25日舉行增祀祭,26日舉行遷座祭。1945年5月6日凌晨,
臺灣神宮受到美軍空襲,導致拜殿失火。
1943至1944年興建的第二代臺灣神社(宮)新境地原址
改建為圓山聯誼會。
台灣神社也是少數伊東忠太在臺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