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 三郎(1900年2月24日—1983年11月26日),
是一位出身於京都市的建築師及教育家,曾任教於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西日本工業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大阪工業大學。
1900年2月24日(明治33年),大倉三郎出生於京都市。
1923年(大正12年),大倉氏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建築學科(第1期生),
進入宗建築事務所任職。
1928年(昭和3年),出任京都帝國大學営繕勤務。
1940年7月8日至1945年10月25日間,出任營繕課長(屬總督官房,
1942年11月1日後屬財務局),並在任職期間主持臺南赤崁樓古蹟
修復工事設計。
1944年,協助創立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建築學科並兼任主授「建築計劃」。
1946年,大倉氏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留用,出任臺灣大學工學部
土木學科教授。
1948年,大倉氏返回日本。1949年,出任大阪工業大學教授。
1951年,大倉氏出任京都工藝繊維大學教授。
1957年,以「戈特弗里德·森佩爾的建築論的研究」(ゴットフリート・
ゼムベーの建築論的研究)榮獲日本建築學會賞。
1960年至1973年間,大倉三郎擔任京都府建築士會會長。
1962年,出任京都工芸繊維大學校長;1966年,辭去職務。
1967年,出任西日本工業大學校長;1977年辭去職務。
1983年11月26日,逝世。
大倉三郎,是當年島內建築工程方面最高官員。
大倉三郎擔任營繕課長,是1940-1945五年間。大倉任職的年代極短,
又處於大東亞戰爭時期,其政務多花費在戰爭事務;
所以,大倉三郎其作品政績較少被後人所討論;
而大倉三郎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的前一任井手薰課長。
代表作品有 : 萬年社京都支社(1925年,宗建築事務所,京都市)、
京都七條迎賓館(舊鴻池銀行七條支店、1927年)、
生駒時計店(1930年,大阪市中央區)、
京都大學農學部演習林事務室(1931)、京都大學法學部経済學部本館
(1933年,京都市左京區)、龍谷大學図書館(1936年,京都市下京區)、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1939年,今中山女高)等。
其中,大倉三郎推動了其實與「皇民化運動」背道而馳的造形文化運動,
引用大量顏水龍教授1930年代起的台灣本土工藝考察後,所呈給總督府
的報告及其他文章。
此造型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概念,今天來看,與顏水龍教授自1930年代
所從事工藝振興理念,是一致的。許多對台灣各式本土手工藝的紹介,
顯然是引用自顏水龍教授已投入將近十年的調查成果。
1944年3月,大倉與顏水龍的關係,不只是「日本內地人高官」與
「台灣本島人平民」的關係,而因為大倉三郎允諾來台南新成立的成大建築系
兼任教授(首位非常勤教授,教授「建築計劃」課程),
而與創系專任助教授顏水龍成為同事關係。
昭和10年(1935)七月,決定了台灣神社社殿改建案。
那時「皇紀二六○○年紀念事業」(昭和十五年,1940)即將到來,
可以說是改建的絕佳時機。
這項重大企畫中的社殿設計,由內務省招聘的小川永一技師執行,
負責建設的是總督府營繕相關部局的技師群。
井手薰就任興建神社的工程部長,負責總監督,同時也是後面會提到的
建功神社設計人。後來井手薰退休,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由大倉三郎
接任工程部長。
大倉三郎在戰後繼續留在台灣數年,曾任台大土木工程系、成大建築系教授,
參與過赤崁樓的修復工程、中山女中校館設計。對我國土木建築高等教育,
貢獻極大,據一些史料,很可能就是台灣高等土木建築教育的催生者。
1943以台灣總督府高官身分催生了台大土木系(台北帝大工學部土木學科),
1944催生了成大建築系與土木系(台南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學科,建築學科)。
這三個科系,都需要修業三〜四年,並非針對戰爭的速成養成教育。
而是在台灣本島,建立新的土木建築科系。之前台灣本島是有土木建築教育,
但都是「中學級」的而已(同今之高職級),培養基層技術人才。
大倉三郎,1948年引揚回日本後,在日本建築業界、建築學界、
藝術界、學術界、工藝界,非常有名,還曾擔任兩所日本的大學校長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西日本工業大學),
1983年以83高齡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