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島誠吾,明治22年(1889)12月8日出生於日本宮城縣。
18歲時來到臺灣,前往恆春廳擔任總務課雇員。
南島天氣炎熱,適應困難,俟全島鐵路貫通後,辭職轉往臺北,
進入土地整理組合工作,同時就讀私立三星中學。
不久接獲徵兵通知,便匆匆收拾行囊,返回宮城。
大正2年(1913),進入東京私立工手學校造家科就讀,
大正4年(1915)7月,自工手學校畢業,懷抱著當初對自己的提問,
以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雇員的身分,再次來到臺灣。
進入土木局營繕課作為雇員,除了不斷精進繪圖技術外,
常常與技手們一同討論實際施工上需注意的事宜,更要把握機會
聆聽技師說明新的建築設計。
手島誠吾生於1889(明治22)年12月8日,
原籍日本宮城縣志田郡敷玉村榆木二十一番地;
1907(明治40)年8月14日在臺任職於恆春廳總務課,
1909(明治42)年4月離職,隨即受雇於臺北廳土地整理組合,
同時進入私立三星中學就讀第二學年課程,同年10月轉任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勤務,翌年11月在學中因兵役而退學,
12月1日徵兵入伍於步兵第四聯隊留守隊第二中隊,
1912(大正元)年11月25日以步兵科下士光榮退伍,
並獲頒榮譽善行證書。
1913(大正2)年2月回到日本內地,就讀於東京私立工手學校建築學科,
1915(大正4)年7月畢業,翌年9月30日再度受聘來臺,任職臺灣總督府
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同時於1917(大正6)年10月任預備陸軍步兵伍長。
1918(大正7)年9月30日昇任技手,
1924(大正13)年12月任職於總督官房會計課營繕係,
1928(昭和3)年11月榮獲賞勳局頒發「大禮記念章」,
1935(昭和10)年4月昇任技師,職等為高等官七等,
並調任新竹州土木課擔任建築技師,直至1945(昭和20)年。
大正5年(1916),為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新竹州的事蹟,
新竹廳長高山仰接續前廳長三村三平的計畫,推動建造新竹神社,
聘請森山松之助技師擔綱設計。
大正6年6月,神社預定地整地完成,選定經驗豐富的八坂志賀助和
手島誠吾共同參與營繕工程,協助圖面繪製與實地監工。
手島誠吾於第一代新竹神社新建工程期間擔任技手,
協助繪製施工圖面及監造現場工作;
在任職新竹州土木課建築技師期間,於1938(昭和13)年5月
開始負責第二代新竹神社設計及監督工作(1940年10月25日遷座祭),
為此並特地遠赴日本本土,參觀考察本州及九州等地之主要神社共65座,
歷時35天,期間詳細考證日本神社的相關作法;
返臺後,又與因臺灣神社改建工程來臺的神社局角南隆技師及臺灣總督府
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討論神社樣式及設計相關事宜,以求能設計出配合新竹地區
特有之氣候與牛埔山地形。
手島誠吾設計了日本本土少見的神門及迴廊,以阻擋新竹地區的冬季強風,
並將拜殿、神饌所、祭器庫、祝詞舍及本殿等主要社殿建築相連,
期能使身著厚袍又頭戴高冠的神職人員,在主持祭典時,可不受天候風雨之
影響,在各主要社殿建築之間相互自由移動。
其次,亦曾指導地方人士設計耐震建築,並苦心研究建築施工的外表
裝修,及針對台灣特殊環境的建築設計等事情。
昭和11年(1936)7月,新竹州自治會館工程舉辦地鎮祭,宣告正式開工。
作為見證新竹州自治發展近15年的代表建物,為了融入地方特色也兼顧防震,
我選擇以兩層樓的鋼筋混凝土主建築搭配木造平房的貴賓接待室,並且在入口
處規劃簡單的庭院設施,混和新式建築與傳統本色,
不僅營造出建物本身的高低錯落感,同時也象徵新竹這塊土地
既傳統又現代的一面。
防暑熱的空心磚牆體、以庭院半遮蔽建物,是對於臺灣氣候的應對;
來自北投的褐色面磚,則是品質最好,也最具在地感的裝飾。
新竹州自治會館(今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原始建物建於1936年,
設計者即為手島誠吾,最早是日本皇族及高官來臺巡視時作為行館及
宴客用的自治會館。
戰後,成為接收委員會的住所,其後又有美軍顧問團進駐,
之後又為憲兵駐所。然而隨著時空歷史的演變,而扮演不同角色。
1945年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住所,
1999年改建為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