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ヶ崎萬長 (1858年10月13日—1921年2月3日),
生於日本東京都,建築家,日本孝明天皇(明治天皇之父)侍從
長哲長卿次子。
他從7歲開始,就多次奉召入宮謁見孝明天皇,
甚得天皇寵愛,故亦有傳聞其為天皇私生子。

松ヶ崎萬長於中學至大學時期留學於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畢業後返回日本。
返國當年日本制定爵位制度,松崎萬長於回國前三個月受封男爵,為日本
唯一擁有爵位之建築家。

1885年,松ヶ崎萬長進入皇居御造營事務局工作;
於1886年,於日本為建造道地洋風官廳區,廢止工部省,
成立明治維新後最大建築組織臨時建築局,擔任建築局技師,
之後出任該局工事部部長,是當時最受禮遇的建築家。

此時期重要貢獻為導入德國派建築技術與建築風格,
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家中德國派的代表人物。

松ヶ崎萬長後來旅居臺灣12年(1907─1919),一直居住在大稻埕及
艋舺一帶,首3年擔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囑託(建築工務主管),
於1909年10月解除公職,但是因為喜愛臺灣,有意在臺長期定居,
但是卻在1920年4月,松崎萬長因為次女出嫁而返回東京,後來染病不起,
於隔年2月3日病逝。

松ヶ崎萬長在臺灣期間,其主要作品包括基隆驛(現基隆車站已經過改建)、
新竹驛(今新竹車站)、臺北市場(今西門紅樓劇場)、臺中公會堂(今台中
中山堂)等。

臺灣鐵道飯店 (臺灣鐵道ホテル),總面積3,069坪,建地620多坪,
樓高3層,由鐵道部委託大倉組興建,由野村一郎、福島克已、渡邊萬壽也、
服部藍一郎與松ヶ崎萬長5人共同設計監督。
松ヶ崎主導旅館外觀的設計,而內部的規畫則為服部。

松ヶ崎萬長是日本培養赴歐學習建築技術中的德國歐陸派,
風格顯現得較為嚴謹,一開始擇定仿英國17世紀宮殿,講究非凡的氣派,
入口大廳挑高,懸掛繁複華麗的吊燈,面向今之館前路,兩側各一「表門」,
車子從表門進入到達玄關前的「車寄」,玄關之後為一般會客的大廣間
(Lobby),約45坪,玄關右邊為事務室與電話室,即今之飯店中concierge,
廣間之後是中庭,靠近今南陽街為後側,是為75坪大餐廳。

一樓其他的配置尚有客室、喫煙室、讀書室、玉突場(撞球場)、理髮室、
各式食堂、廚房以及支配人(總經理)辦公室等等;最貴的房間在二樓左右
兩側稱為「景隅套房」,這是附有客廳的特等室,地板和傢俱均為檜木,
與一樓之間有臺灣第一部電梯相連;
全館共計27間房,住宿費依等級從16日圓到3日圓不等,
在當時是有錢人才能進駐的昂貴價格,但三樓反而只是較為平價的客房,
有些還需利用公共衛浴設備。

松ヶ崎萬長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家中德國派的代表人物,
由於出身於貴族世家的身世背景,一直是近代日本建築界著名的
建築大家,也是明治時期日本造家學會創立的四位建築技師之一。

松ヶ崎萬長來台十年期間,曾留下不少代表作品,
國定古蹟新竹驛興建於1913年,作為松崎少數留存於世的作品,
它不僅是台灣建築史、鐵道史的重要代表案例,亦是日本大正時期
相當重要的建築史名作。

基隆火車站 (基隆駅),建築時間為明治41年(1908),建築地點在今基隆市
仁愛區港西街一帶,由松松ヶ崎萬長設計。

由於日治時期的基隆,具有臺灣玄關的地位,因此作為門面其一的火車站,
其建造之精美,爲當時縱貫鐵路各站中的皎皎者;
「基隆火車站」常成為拍攝取景的對象,乃當時基隆重要地標之一。

新竹車站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現今站體於大正二年(1913)完工,
建築樣式結合了巴洛克風格與德式哥德風,具有陡斜的屋頂,
為整個車站帶來優美典雅的異國情調,加上厚實的紅磚牆壁,讓設計繁複
的建築更顯莊重,線條分明的設計點綴著細緻的裝飾。

二戰後整修的樣子與原設計較不同。
是臺灣最古老的現役站房,目前為國定古蹟。

大正二年(1913)3月31日第四代站房 (新竹駅) 完工,
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囑託松ヶ崎萬長設計,工程費22,500日圓。
建築樣式屬於巴洛克風格[20]:150,與舊台中車站等二層英式磚造建築不同,
融合德式哥德式建築的元素,在《臺灣建築會誌》描述本站能夠呈現純粹的
德國風格。

松ヶ崎曾留學德國[8]:73,於明治四十年(1907)任職於總督府土木局,
後也擔任設計基隆車站(已拆除)與台灣鐵道飯店(臺北大空襲時炸毀)
的建築師。

松ヶ崎的設計採用德國哥德式建築的造型元素(例如鋸齒狀山牆),
融合盛行於大正、昭和初期的巴洛克式樣,
為德國式樣建築於臺灣的代表作,除做為城市的玄關外,
亦有誇耀帝國統治的意味,屬於樣式建築(Mannerism)。

其建築風格迥異於同時期總督府所建造的其他官廳建築,
包括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後者主要是採英國古典式建築風格。

此外,新竹車站原為紅磚壁體,正值台灣興起紅磚建築潮流的時候,
1910年代(如西門紅樓與三井倉庫),後改採仿石壁洗石子牆面。

牆壁在戰後曾改為白牆黃柱式的粉刷,
直至2000年新竹市政府復原其洗石子牆面,並將屋頂換為綠瓦,
鐘塔的時鐘也同時恢復運轉。

臺中公會堂原位於臺中公園東南側。
臺中公會堂最初於1918年8月31日動工,同年底落成,
建築師為松崎萬長,為一棟現代文藝復興的兩層樓紅磚造建築,
作為學術、技藝、宗教和慈善等活動的集會場所。
臺中公會堂曾舉辦多項重要活動,例如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1月3日
在此舉行臨時大會,全臺詩人於1930年2月在此舉行聯吟大會,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於1933年8月16日在此舉行大會。

戰後,台中公會堂改稱「中山堂」,並於1980年代被拆除,
原址興建自由路立體停車場。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