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俊一 (Kuriyama Syunichi ) 1910年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大正初來臺,
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為井手薰之副手。主要作品有,新公園內放送所
(1931,今二二八紀念館),1926年設計臺北郵便局(今臺北郵局),
並發表一些清代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之研究之文章。
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就離臺回日。
栗山俊一於 1888 年出生於福井縣三國,是丸岡城主
醫生栗山秀也的長子,從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畢業后,成為名
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名古屋工業大學的前身)的建築學教授。
1895年3月的甲午戰爭末期,日本從廣島縣出兵攻佔臺灣澎湖,
此戰役稱澎湖之役。於同月佔領全澎湖後,日本就在澎湖廳總署內開設
「混成第一野戰郵便局」,這也是日本於臺灣地區設立的第一個郵局,
並在7月12日隨日軍撤退而廢止。
1920年末,因臨時郵局不敷使用,台灣總督府決定將臺北郵便局原址
重建,當局除了決定新廳舍採用鋼骨建造外,也預定將該郵局興建成當年
全台灣面積及規模最大的郵局營業場所。
新廳舍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栗山俊一設計,
本館於1928年4月3日動工,1930年3月15日完工,
附屬設施於1929年8月31日動工,1930年4月15日完工,
並於1930年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舉辦落成式。
臺北郵局位於北門內,早在二十世紀初年即有一座木造郵局,
至1929年(昭和四年)再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
設計者為栗山俊一,當時正值現代建築萌芽時期,因此臺北郵局
採用折衷樣式,在細部上仍有古典之影響,例如立面上有山頭裝飾,
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
原來在入口處有半圓拱廊,後於1960年代拆除,目前已復原。
這座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使用鋼骨構造,顏色分布上,以有防空保護色
作用之褐色面磚(#ba9975)為主體,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色(#e1c8aa)
為副色,並點綴木製窗框色系(#4e352c)。
配合當時世界各國新興廣播潮流,臺灣在1928(昭和3)年設立台北放送局
(JFAK),臺灣總督府為了繼續發展廣播事業,1929(昭和4)年開始著手興建
電力10KW的廣播電臺,翌年(1930年)底才正式完工,
包含板橋放送所、淡水受信所、台北放送局演奏所。
這三處籌畫規畫設計建築技師皆為臺灣總督府營繕科栗山俊一技師,
其特色為:拱廊、古典比例、長窗。
日式空心磚建材、1930年代綠建築的先趨屋頂排熱通風道及墻體
空心磚-因應臺灣氣候的構造工法依史料記載,
栗山俊一設計的台北放送局演奏所與板橋放送所、新竹有樂館,
其壁體皆使用中空鋼筋混凝土材料。
板橋放送所修復案也看到這種日式中空壁體為「栗山式防暑空心磚」
(栗山式防暑ブロック)。
此種適用於壁體或屋頂層的空心磚建材,也成為栗山俊一技師回日本
後經營此商品來販售推廣。而在2019年第一期完工邀請栗山俊一技師
外孫曾子敦社長回訪時,分享其外公離台返日後生活,亦得到印證。
板橋放送所為日據時期著名的建築設計者-栗山俊一所督造,
建築設計強調水平線條與弧線形式,為臺灣日據後期現代主義風格,
目前大致保持完整,具建築史價值,
於104年8月5日公告為新北市定古蹟。
有樂館是新竹第二間戲院,1933年(昭和八年)落成使用,
為全台首座有冷氣之歐化劇場,地址位於今新竹市中正路65號。
太平洋戰爭時被轟炸過,戰後重建為國民大戲院,1999年結束營業後,
於2000年改設為新竹市影像博物館,並已公告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栗山俊一研究歐美建築,並依台灣氣候,專研白蟻腐蝕木材防蛀方法、
鋼筋混凝土結構力學、夏天室內溫度如何調節等。
他對古蹟建築也有濃厚興趣,除推動古蹟建築的保存方法,
還曾寫台南赤崁樓、安平古堡研究。
2013年栗山俊一的外孫、日本東京都水道局長增子敦,
曾來台探訪他生前的設計建築。
現下對於栗山俊一之相關研究並無過多著墨,
其官方文獻作品亦僅僅只有臺北郵局、臺北放送局演奏所(二二八紀念館)、
新竹有樂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這不禁令人懷疑是否上有更多作品出自
於栗山俊一技師之手?
臺灣建築會是臺灣第一個建築研究社團組織,成立於1929年。
當時,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有感於建築技術日新月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
而臺灣的氣候與日本、歐美又完全不同,課長井手薰集結有志人士創立
臺灣建築會。
臺灣建築會的成立創會工作由1926年5月5日開始,
舉辦「相談會(討論會)」並決議創立一個建築研究組織,
會名為「臺灣建築會」。
其後陸續舉辦讀書會討論會則,期間因栗山俊一出差歐美、
淺井新一因飛行第八聯隊設計案到屏東出差,創會工作遭停頓;
直到1928年9月29日舉辦創立懇談會,創會工作才再度展開。
同年10月18日舉行臺灣建築會發起人會,
確立臺灣建築會的成立,由井手薰、栗山俊一、淺井新一、
尾辻國吉、鈴置良一、白倉好夫組成創立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