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井 新一,日治時期日本陸軍技師。
主要參與設計的建築有基隆要塞司令部、臺灣軍司令官官邸、日本陸軍飛行
第八聯隊的官舍群(崇仁新村成功區)、澎湖島憲兵分隊廳舍等。
1896年日軍在基隆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
1903年正式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前身亦是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
築城部基隆支部,其管轄範圍涵蓋了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
後龍等地區。
基隆要塞司令部此棟建築為當時日本陸軍技師淺井新一所設計,
身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海防重地,建築採T字型配置,外觀由貼附褐色系
十三溝面磚的立柱與舊米黃色調的洗石子欄杆組合而成。
整體呈現日治洋風辦公廳舍近現代構造技術及匠藝表現的設計理念。
天花板為白灰木摺漆,地板為精緻磨石子飾面,廊道牆體以洗石子裝飾,
整體呈現日治洋風辦公廳舍。
1920年代年起,日本進入準戰爭時代,在今博愛路後備司令部成立
臺灣軍司令部。1922年之後,臺灣軍司令入主此官舍,名稱再改為
「臺灣軍司令官邸」或稱「古亭街舊總督官邸」。
原臺灣軍司令部是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的官衙建築,
在日治時期為隸屬陸軍省的「臺灣軍司令部」所在,統轄臺灣軍,
此廳舍由松山森之助設計,於日治大正九年(1920)8月啟用。
戰後成為「忠愛營區」,曾為警備總部以及國防部本部所在地,
現為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所在地。
目前仍戒備森嚴,民眾難以親近。
臺灣軍司令官邸 1929年由陸軍技師淺井新一設計兼監督改造,
洋館大抵維持舊貌,和館部分保留與洋館相接處之部分舊構,
但大幅向外擴建,並於西側設置一日式庭園。
此時官邸依1920年日本政府所制定「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
屬「高等官第一種官舍」,即是官舍最高層級建築。
戰後,自1947年起即供當時代理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
孫立人作官舍,直到1955年8月爆發孫立人兵變案為止。
孫立人奉派鳳山期間,則住在原日本第八飛行聯隊隊長官舍。
在孫立人被軟禁於臺中市住所後,
臺北此建物由陸軍總司令部收回,當作陸軍軍官俱樂部。
澎湖廳憲兵隊的所在基地,清代原為副將舊署,後改建為通判衙門。
清日甲午戰爭,明治28年(1895)清廷戰敗,將臺灣全島、其附屬諸島
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
日本指派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指揮近衛師團及常備軍艦負責
接收臺灣,同年制定〈臺灣總督府暫行條例〉,設民政局、陸軍局、海軍局等,
憲兵部則隸屬於陸軍局內,但其組織、權限,尚無具體規定。
昭和6(1931),澎湖島憲兵分隊廳舍改建,憲兵分隊暫時移往澎湖島馬公街
馬公639之2地號辦公〈今澎湖防衛司令部內〉。同年9月30日,澎湖島憲兵
分隊廳舍改建完成,憲兵分隊遷回新廳舍辦公。
新廳舍中除了L 形的指揮大樓、及劍擊室樓下的倉庫使用混凝土加鋼筋構築
之外,劍擊室本身、馬房、辦公廳、及6棟寢室都是和式風格的木造建築;
昭和16 年(1941)在基地北側的土丘邊坡興建2座防空洞,
供憲兵及其軍屬躲避空襲之用。
雙拼日式官舍及獨棟日式官舍位於基地北側,為昭和6年(1931)所建。
時值淺井新一擔任臺灣軍經理部技師期間,推測本案官舍也是多受淺井新一
主導影響。
屏東縣歷史建築,崇仁新村成功區、崇仁新村通海區及憲光十村(屏東
憲兵分遣所官舍群),均隸屬為日本飛行第八聯隊官舍群,分期分區於
昭和2~5年(1927~1930)年間興建完成,
建築南北座向、南側深廊或花架、雙煙囪突出屋簷外、防蟻混凝土地坪
等等之相同特殊構造或造型均可作為有利之佐證參考。
1928年3月16日首批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的官舍群(崇仁新村成功區)
於屏東郡屏東街開始興建,當時的設計兼監督主任為臺灣軍經理部陸軍技師
淺井新一擔任,於同年12月20日完工;
包括聯隊長宿舍、中佐宿舍、中隊長宿舍、分隊長宿舍、奏任官宿舍、
士官宿舍、判任官宿舍及將校偕行宿舍等。這批官舍的結構是磚木造房舍,
以磚頭作為地基,屋內的木製結構以檜木打造,同時考慮到臺灣南部高溫
多雨的熱帶氣候,因此屋頂以日本黑瓦覆蓋,並以雨淋板蓋住屋身。
而房屋周圍的柱子、圍牆大量使用洗石子技術,庭園寬廣。
國民政府遷臺後則由國軍接收,崇仁新村由國軍的空軍第六聯隊進駐,
而後陸續配發給其他空軍軍人及眷屬,於2007年登錄由屏東縣政府登錄
為歷史建築,目前由屏東縣政府管理。
臺灣建築會是臺灣第一個建築研究社團組織,成立於1929年。
當時,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有感於建築技術日新月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
而臺灣的氣候與日本、歐美又完全不同,課長井手薰集結有志人士創立
臺灣建築會。
臺灣建築會的成立創會工作由1926年5月5日開始,
舉辦「相談會(討論會)」並決議創立一個建築研究組織,
會名為「臺灣建築會」。
其後陸續舉辦讀書會討論會則,期間因栗山俊一出差歐美、
淺井新一因飛行第八聯隊設計案到屏東出差,創會工作遭停頓;
直到1928年9月29日舉辦創立懇談會,創會工作才再度展開。
同年10月18日舉行臺灣建築會發起人會,
確立臺灣建築會的成立,由井手薰、栗山俊一、淺井新一、
尾辻國吉、鈴置良一、白倉好夫組成創立委員會。
市定古蹟「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位於北投區新民路六十號,
約興建於大正初年〈1910〉。
日治初期北投開始出現溫泉療養所及旅館,日本衛戍醫院亦在新北投的
山谷中設立軍部所屬之療養所,建築物順著山坡等高線配置,前後數列並排。
經多年演變,目前仍保存入口的一座,作為地方發展史之見證,
這座木造療養所具有歷史價值。
戰後轉變成為「國軍八一八醫院」,後又改名為「國軍北投醫院」。
目前院內的「向陽學苑」指定為台北直轄市定古蹟。
在入口的下面有這塊小石碑,據說是在2010年整修時發現它的。
這是一面建築物整修紀錄碑記,
上面留有淺井新一參與工事的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