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十郎(Kondo Juro,1877年4月5日—1946年3月13日),
日本建築師,對臺灣近代建築有著相當影響與貢獻。
其作品包括臺北西門市場、彩票局廳舍(後改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臺大醫院等等。

他在臺灣曾擔任過「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技師、課長」、
「阿里山作業所業務課技師」、「臺北廳衛生及土木調查委員會顧問」、
「臺灣勸業共進會事務委員」、「市區計畫委員會委員」等職位,
且為成淵學校(今成淵高中)的校長。

近藤十郎原姓「山縣」,明治十年(1877)4月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
不過他在履歷上所寫的籍貫則是山口縣吉敷郡山口町(今山口市)。

明治十六年(1883)4月進入東京市四谷區四谷廣瀨小學校就讀,
之後於明治廿三年(1890)5月就讀東京府補充中學校,但同年9月
便退學。之後他在明治廿六年(1893)4月到明治廿九年(1896)4月期間,
進入慶應義塾就讀。

在這之後為了進入東京帝大,他在明治廿九年(1896)9月進入
東京正則尋常中學校(現為正則高等學校),兩年後(1898)的3月畢業。

正則尋常中學校畢業同年(1898)7月,他進入第一高等學校第二部就讀,
後於明治卅四年(1901)6月畢業。該年(1901)9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
工科大學建築科」就讀,明治卅七年(1904)7月10日畢業。

而在他進入東京帝大的時候,因為其生父同父異母的哥哥近藤清石
沒有子嗣,而將「山縣十郎」收為養子以繼承家業,因而改姓為「近藤十郎」,
但仍住在原生家庭中。

東京帝大畢業兩年後(1906),他在4月11日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技師,
敘高等官七等。而後同年10月1日抵臺,10月3日向總督府遞交報到書,
之後於總督府營繕課任職。

明治四十年(1907),他在臺南建造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壽像
基座(俗稱石像,位於今湯德章紀念公園)。
次年(1908)4月28日,臺北成淵學校舉行開校典禮,
近藤十郎出任該校校長。同年8月長子出生,以建造壽像工程的
紀念為由,將長子命名為「石象」。

大正六年(1917)1月14日,近藤十郎在臺北組合基督教會受洗,
成為基督徒。大正七年(1918)3月,他奉命前往美國(據報導是從
橫濱出發)進行醫院建築設計的考察。

大正十一年(1922)辭去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長一職,決定遷回東京。
大正十三年(1924)10月14日,臺北市尹武藤針五郎等人為他發起
送別會。同年10月16日返回日本。

昭和廿一年(1946)3月13日因「急性肺炎」逝世,享年68歲,
葬於日本關東地區的佛教墓園中。

出生於1877年的近藤十郎,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與辰野金吾同樣師承
喬賽亞.康德,掌握了英國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這對他後來在台灣
的建築設計風格有重要的影響。

1906年,近藤十郎來台陸續擔任了數個與建築相關的重要職位,
負責大量重要的公共建設設計與施工,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建於1907年的
台北「西門市場」。

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門町,建築由近藤十郎設計,
由八角樓與十字樓組成,日治時期原作為西門市場的室內市集。
臺灣戰後時期八角樓作為演藝場所,今建物列臺北市定古蹟,
作為文創場所與展演空間。

西門紅樓,是台灣最早的多功能建築之一,
其八角形建築設計極具特色,幾何對稱的形式來自文藝復興時期
對結構的平衡追求,不僅在視覺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也展現出
近藤十郎對空間布局的精密掌控。

西門紅樓的外牆使用了紅磚,這樣的建材更能適應台灣的熱帶氣候,
更使建築呈現出一種樸實而典雅的外觀。紅樓的窗戶和門框都帶有精細的
拱形結構,如此的設計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中的重要特徵,強調建築的裝飾及
藝術性。同時,拱形的結構也有助於提升建築的耐用性,以適應台灣的
潮溼氣候。

近藤十郎另一設計的特色在於,不僅重視建築的美學價值,還充分考慮了
建築的實用性和社會功能。他的作品往往在外觀上具備強烈的藝術性,但在
使用上卻十分符合實際需求,這點在台大醫院舊館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大正 5年(1914)主要廳舍、事務室、藥局等完成,直到大正 13年(1924)
整個醫院完工。至此,臺北醫院在當時被譽為東南亞最現代化且規模最大
的醫院。

台大醫院舊館於1916年建成,外部同樣體現出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
建築立面以對稱設計為主,並使用了大量的柱廊和拱形門窗。
這種設計既增強了建築的視覺美感,又能有效通風,適應台灣的
亞熱帶氣候。

此外,近藤十郎巧妙地利用自然光線,使病房內部光線充足,
並藉由空間布局保障病患的隱私和舒適,在當時的醫療設施中屬於
較為前衛的設計理念。

基隆郵便局(已拆除)是近藤十郎在1912年完成的作品,
是一棟具有高塔、圓頂的美麗建築,採用了簡潔明快的外觀設計,
同時保留了必要的裝飾元素,如拱形窗戶和柱廊,良好採光加上
完善格局,使得郵務工作能夠高效運作。

建國中學(前身為第一中學)則體現了近藤十郎對教育空間設計的
深刻理解。外觀同樣展現出受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強調對稱性和簡潔
的裝飾;教學樓建築高大寬敞,在設計上除了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
與空間感,也展現出近藤十郎在建築美學上的重視,形塑了台灣近代
都市的公共建築風格,至今仍啟發著無數建築師的創新與思考。

1908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成立,最初隸屬總督府殖產局,
乃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全球帝國主義國家設置博物館是以展示殖民
地資源為主要目的。
博物館做為慶祝本島交通動脈縱貫鐵路南北全線通車儀式活動之一,
展出臺灣各項產業縮影,讓來賓對臺灣的概況一目瞭然,由森丑之助負責
展覽會和博物館籌劃。

博物館開館時,使用近藤十郎設計的臺灣總督府彩票局,
位於今博愛路博愛大樓北側。臺灣總督府原有發行彩票,後因引起
輿論反對而取消,廳舍遂由殖產局移入成為陳列展示場所。

1908年開館時的陳列品分為地質鑛物、植物、動物、人類器物、歷史及
教育資料、農業材料、林業資料、水產物、鑛業資料、工藝品、貿易資料、
其他等共十二類,大致分屬自然史、工藝產業和歷史文物三個範疇,
成為本館的基礎館藏。

彩票局爾後博物館遷出曾做為總督府圖書館,
戰爭期間遭空襲而炸毀……

1906年四月,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近藤十郎出任臺北成淵學校校長,
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諭示:「應即重建校舍,擴張教育事業。」
同年六月,近藤十郎在《臺灣教育會誌》發表〈學校建築の理想
(附、校旗揭揚の主張)〉一文,十二月又於同刊物發表〈小學校々舍
の配置法〉,揭櫫其同時身為建築專業者與教育工作者,對於
校園建築規劃的基本理念。

在古典中軸對稱的原則下,距離校門入口最近的建築中央量體
必然是教師辦公室的所在,穿越中軸即可展望操場,對於向兩翼延伸的
教室也能進行有效管理。

此外,近藤十郎也對講堂、圖書機械(教具儀器)標本室、理科教室、
歌唱教室、縫紉教室、值日室、室內操場、廁所、樓梯、小使、湯沸所
(工友房與鍋爐間)等各種空間需求闡述了設計理念,
並提出各種教室應以可遮風避雨的廊道串連為一整體的構想,
文末更親手繪製九種可供三百位學生使用的校園格局配置基本方案,
皆無正立面朝向下午日照強烈的西邊。這兩篇文章也成為日後臺灣新設
校園建築配置設計的基本原則。

西門紅樓、台大醫院舊館、基隆郵便局、建國中學(前身為第一學)等,
這些台灣建築發展史上的代表象徵,皆出自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之手,成為
時代精神的永恆註腳。

現存代表作品有:新起街市場(現西門紅樓,1908,共同設計:松崎萬長)、
第一中學(現建中,1909)、台灣軍司令官官邸(現陸軍聯誼廳,1910)、
台大醫院舊院(1916)、圓山別莊(現台北故事館,1914)、建成小學校
(現台北當代藝術館,1920)等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