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置 良一(1893年—?),日本愛知縣人,建築師,1925年來臺灣。
其作品風格受1930年代的現代主義、折衷主義、表現主義與弗蘭克·
勞埃德·賴特影響,造型上具有水平流線型的美感,立面多採規律重複
的矩形窗與連續的水平楣梁帶,主要是呈現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的
造型,但亦稍微帶有折衷主義的特色。
在臺灣主要的作品有基隆港合同廳舍、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嘉義電信局、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等。
鈴置良一出生於明治二十六年(1893),大正四年(1915)畢業於
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之後任職於遞信省電話建設局。
大正十四年(1925)受聘擔任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技師而到臺灣,
設計臺北市榮町的商業建築,後來在昭和四年(1929)轉職為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技師,隨即設計並擔任基隆港合同廳舍的工程主任。
而昭和十一年(1936)轉任總督府營繕課之後,又設計了臺灣總督府
電話交換局(1937)、嘉義電信局(1939)、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1940)等建築。
昭和十六年(1941)發生珍珠港事件後,他轉任到臺電工作,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返回日本。
鈴置良一在台灣的二十年的時光,他所設計的建築作品不少,
參與過的建築工事有市街計畫、海港、還空、電信、電力等等的工程,
而如今沿用至今的還有台北共榮組合商店街、台北電話局、嘉義郵政局、
民雄放送所和其招待所,以及天冷發電所等。
這些建築雖然因為時代的演變而跟原先的有些許的落差,
但還能看出有一絲鈴置良一的獨特風格。
其建築風格為1930年代的現代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
還帶有一點折衷主義,因此也為台灣留下許多珍貴的建築。
海港大樓原名為「基隆港合同廳舍」,由鈴置良一擔任主要的建築工程師,
在海港大樓的外觀上頗有特色的是在大樓轉角的地方設計成圓弧形狀,
富有流線型的美感,並且因為基隆天氣較為潮濕,也很靠近海邊的關係,
鈴置良一特別在每個樓層都設有排水孔,增加排水功能。
建築結構上也是採用十字梁柱的建設,讓整體建築物更為堅固。
鈴置良一大正4年(1915)畢業於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
畢業後於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任職遞信省建築技手,之後又受聘於
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技師工作。
於1925年(大正14年)轉進台灣土建,在1929年(昭和4年)升職
為總督府交通局技師,並設計基隆港合同廳舍(現為海港大樓)。
因為是第一件作品,所以鈴置良一非常重視此次工程,
也因為如此才會導致他定的工程招標標準過高,造成營造商不敷成本
而流標兩次,但是就算因為這樣,鈴置良一還是擔當起了工程的重任,
親自帶領團隊從自行設計、監造、施工、材料一直到估算這些工程,
也因為這樣的態度,大樓完成之後便成為基隆重要的地標。
在1935年(昭和10年)所建的臺北電信局(現稱台北電話交換局)
亦是鈴置良一的作品,建築物亦維持了其一貫的風格,外觀沒有花俏的
裝飾,以淺白色磚組成的弧形建築。
作為推動台灣境內的電信服務的發展的標誌,
臺北電信局是繼高雄電信局引入「自動式電話」,
引領著台灣的電話電信發展。
嘉義電信局亦是一棟由鈴置良一主持並設計的建築物,大約於
1939年(昭和14年)完工,為當時日增需求的電信服務提供了支持。
除了留下了這些珍貴的現代主義作品之外,
鈴置良一還主導了非常特殊的台北城內的迷你開發。
第一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於1927年至1938年(昭和2年至昭和13年)
投資興建「共榮店舗街」,
「共榮店鋪街」位於現今開封、漢口、懷寧、重慶南四街路所圈圍區域,
鈴置將約90×90平方米的街區,細分為六個小區,創造了街區內的三條小徑,
人們得以透過小徑通往內部,使得街區 內部的商店營業成為可能。
臺灣建築會是臺灣第一個建築研究社團組織,成立於1929年。
當時,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有感於建築技術日新月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
而臺灣的氣候與日本、歐美又完全不同,課長井手薰集結有志人士創立
臺灣建築會。
臺灣建築會的成立創會工作由1926年5月5日開始,
舉辦「相談會(討論會)」並決議創立一個建築研究組織,
會名為「臺灣建築會」。
其後陸續舉辦讀書會討論會則,期間因栗山俊一出差歐美、
淺井新一因飛行第八聯隊設計案到屏東出差,創會工作遭停頓;
直到1928年9月29日舉辦創立懇談會,創會工作才再度展開。
同年10月18日舉行臺灣建築會發起人會,
確立臺灣建築會的成立,由井手薰、栗山俊一、淺井新一、
尾辻國吉、鈴置良一、白倉好夫組成創立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