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田與一(1886—1942),日本石川縣人,土木工程師,
在台灣日治時期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
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
自1910年於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到過世前一直都在臺灣任職定居,
曾參與臺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臺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
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
日治時期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
並提出興建曾文水庫的構想和地點;
此外,他還在臺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
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臺灣土木水利人才。
由於對臺灣嘉南平原農業水利事業的貢獻,
在臺灣和其故鄉都設有其紀念館。
八田與一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現金澤市今町),
八田屋名門八田四郎兵衛之五男,父親四郎兵衛是富農,是當地的聞人;
長兄繼承家業,次兄於日俄戰爭中陣亡,三兄為醫生。
1892年,八田與一就讀今町尋常小學校(現今金澤市立花園小學校),
而後是森本尋常高等小學校,1899年,進入石川縣第一尋常中學校,
1904年,考進第四高等學校大學預科二部工科,是當時日本北陸四縣
唯一的高等學校,同樣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的鳥
居信平也是出身於該高校。
1907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就讀。
明治43年(1910)畢業,受到老師廣井勇(其有「日本港灣工程之父」之稱)的影響,
以及土木工學科校友青山士隻身前往興建巴拿馬運河的激勵,他應聘為台灣總督府
土木部工務課技手(技術人員),8月前往臺灣,開始工作。
1914年,他昇任為總督府技師,調至土木局土木課衛生股,
成為濱野彌四郎的下屬,參與臺南水道計劃及嘉義和高雄等地上下水道工程。
1916年5月至7月間,他前赴菲律賓、爪哇、 婆羅洲、蘇拉威西、新加坡、
澳門、香港等地考察當地用水設施;
1917年8月14日八田與金澤市米村吉太郎醫師之千金米村外代樹成婚,
外代樹16歲,剛從金澤第一高女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婚後,他與妻子一同返回臺灣,在臺北幸町(今中正區濟南路
中山南路一帶)定居,共育有二男六女。
為了發展雲嘉南地區的農業並增加糧食供給量,
八田開始調查在嘉南平原興建大型水利設施的可能性,
大正6年(1917) ,他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
隔年在嘉南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最後,他向總督府提出嘉南大圳
建造計劃書,但「官佃溪埤圳計畫」在送交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
因其規模大於桃園埤圳四倍,興建費用太高,
大藏省以太過理想化和調查不夠充分化為由而駁回。
1918年,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事件,日本內閣態度轉變,
在臺灣自籌部分財源之條件下,嘉南大圳獲得同意興建。
大正8年(1919),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成立,由八田與一技師率領
技術人員共八十餘名負責所有實地測量、設計和工程相關事宜。
1920年,嘉南大圳設計和規劃完成,
八田與一受命負責建造嘉南大圳的核心工程烏山頭水庫;
該水庫利用臺南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東山區間的低窪
谷地為儲水區,貯蓄官田溪的雨水形成珊瑚狀的水庫。
此外,亦有建設給水設備,在曾文溪上游大埔溪北岸楠西鄉
王萊宅建一取水閘門,鑿一取水隧道貫穿烏山嶺,名為烏山嶺
引水隧道,導引大埔溪水到官佃溪上游進入水庫。
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命名水庫為「珊瑚潭」。
嘉南大圳下游以烏山頭水庫為中心,分成南幹線和北幹線,
灌溉排水渠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
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建造通訊線網,
其灌溉區域涵蓋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等地。
1920年9月,這個當時亞洲最大的灌溉土木工程正式動工。
1921年,受限於官方人員身份無法兼任民間事業體之職務,
八田與一辭去官職轉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監督課長兼工事課長,
並暫居嘉義。
1922年,他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
並於烏山頭宿舍完工後舉家遷入。
為了確認大壩施工法之可行性,八田與一開始研究
世界土木專家的論文和先進國家興建大壩的方法。
1922年,他特地率領藏成氏、白木原兩技師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及日本等國作實地調查,為期八個月。
1924年,又招請美國土石水壩權威喬爾·D·賈斯廷(Joel D. Justin)
到台灣評估可行性。
最後,他採用個人自創的半水力沖淤式土壩施工法(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興建大壩,壩體只使用0.5%的混凝土,以卵石、圓礫石、
碎石、溪沙、黏土等混合土壤為主,
在堰堤的中心建造微細粘土的中心羽金層,遮斷滲透水。
這是亞洲當時唯一的溼式堤偃水庫,壩堤是目前世界僅存的
半水式沖淤土石壩結構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為此,
他特別將其命名為「八田水壩」(Hatta Dam),
並在學會期刊上向全世界介紹。
此外,當時水利組合(今水利會前身)或工程承包業者都拒絕
採用大型機械,在他的遊說下,終於決定採用自美國與德國購入之
大型土木機械,讓臺灣當時走在日本之先,也是創亞洲之先。
當時使用的大型蒸氣動力土木工程機械有鏟土機與450匹馬力抽水噴水機,
另外,還置有重達56噸的蒸汽機車頭與砂石運輸車輛在鐵路軌道上行駛等,
以加快工程速度,並在最終比原定時間提早15年完成,用七年時間,
完成貫穿烏山嶺的引水隧道;
其長度3,078公尺,直徑8.5公尺,所流注的水量十倍於日本當時最大
的農業工程愛知事業,是當時世界僅有的工程創舉。
經過十年努力建設,昭和5年(1930)4月10日,
嘉南大圳,這個當時全亞洲地區規模與技術第一的水利設施
終於順利通水使用。由於規模宏大,施工艱鉅,整個烏山頭大壩
和隧道工程共134位同仁因意外和疾病殉職,
因此特別設立「殉工碑」以紀念,
石碑下方正面刻有八田與一親撰的碑文,
餘三面則刻上死難者的名字,
不分日本人和臺灣人依殉職時間排列。
完工時的烏山頭水庫大壩高56公尺,壩頂標高166.66公尺,
壩頂寬度9公尺,長度1,273公尺,壩底寬約303公尺;
其溢洪道是自然溢流式,長636公尺;其蓄水面積達13平方公里,
集水面積達6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億5千萬噸,
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與世界第三大的水庫。
嘉南大圳灌溉水道總長度10,000公里,排水道6,000公里,
主護岸與堤防長度228公里,灌溉嘉南平原15萬公頃的農田。
有了灌溉來源,再加上徹底的土地改良,嘉南平原原來的洪水、
乾旱、和鹽害等三大障礙皆被清除;
整個工程完成後,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量快速增長,
約60萬農民因此受惠,
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8萬3千噸。
由於此貢獻,後世稱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
也從此奠定八田與一在日本土木工程界的地位。
嘉南大圳完工後,八田與一遷回臺北,回任臺灣總督府技師,
出任土木課水利股股長,花了六年多的時間進行「全島土地改良計畫」,
以提高土地生產力。
1932年,他著手大甲溪發電計畫,
1934年,他由花蓮橫越中央山脈,抵達大甲溪流域的達見並進行
實地勘查,尋找適合建造水庫的地點,即戰後完成的德基水庫。
1935年,受福建省主席陳儀邀請,他受聘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顧問技師,
並赴福建考察,參與福建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擬定,返台後以「福建省
管見」論文發表於台灣水利雜誌。
1940年11月,他受總督府被任命為海南島農林調查團團長,
前往日軍佔領的海南島調查發電、水利事業,
發表他生平最後一篇論文:「談海南島現狀」。
1941年,他再受委派前往日本所占領的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水庫勘查。
1939年,他被升任為敕任官技師,並授與四等寶瑞章,
成為總督府職位最高的專業技師。
往日隨其在烏山頭工作的技術人員,
後來陸續參與建造觀音埤、尖山埤、鹿寮水庫、蘭潭等小型水庫。
目前曾文水庫興建的壩址,
也是他生前所選定的地點。
八田與一有感臺灣的土木水利專業人才不足,
於1930年組織「技師協會」擔任會長,並且設立「臺灣水利協會」,
培育年輕一代水利專業技師,另外創立了專業期刊《臺灣的水利》,
並發表論文。
1934年2月,在他的奔走之下,他與退休技手西村仁三郎、
臺灣教育家曹賜寤和林熊祥在臺北共同創建私立「土木測量
技術員養成所」,以培養
臺灣本地的土木水利工程專業人才;
大東亞戰爭時期,因應大量軍事工程人才需求,
於1941年在臺北三重埔購地建校舍,並於1944年完工啟用。
1946年,此校改為縣立三重初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8年,校舍由軍方佔作憲兵學校使用,受到瑞芳地方聞人
李建興、李建和兄弟等資助,原校師生和設備遷址到瑞芳,
改名為瑞芳初級工業職業學校,
現為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4月,日本進佔美國屬地菲律賓,日本陸軍省聘八田與一
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要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
5月5日,陸軍省南方開發派遣要員、拓務團、商工團等
所組成的南方經濟挺身隊一千多人在廣島宇品港集合,
搭乘郵輪大洋丸前往東南亞日軍佔領區,
晚上7點半,大洋丸駛出宇品港。
5月7日,大洋丸等船團開往菲律賓。5月8日晚上7點35分,
在東中國海男女群島附近(30°45′N 127°40′E),大洋丸遭遇美軍
潛伏在該海域的潛艦長尾鱈號攻擊,
發射4枚魚雷,命中3枚,大洋丸爆炸起火,
在8點40分沉沒;八田與一逃生不及罹難。
6月10日,在一個月後,日本山口縣萩市的漁船「第二睦丸」
(安藤晃)在海上尋獲八田遺體;於萩市火化後,骨灰由赴日善後
的白木原技師在6月21日護送回臺灣。
七月初,在台北東本願寺舉行家祭,
7月16日 在總督府為其舉辦追悼禮(府祭),
七月下旬葬於烏山頭水庫旁。
八田與一過世後,妻子外代樹仍居住在臺北,
1944年,長子晃夫於東大畢業後即加入海軍,
次子泰雄就讀台北高校時即被徵召入伍,四女嘉子就讀
東京女高,長女正子、次女綾子均遠居日本,
因此家中僅有浩子、玲子、成子三人。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逐漸喪失優勢,
由於美軍空襲臺北,外代樹和女兒們疏散到台南烏山頭,
回到她曾居住10年的地方。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
31日,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
由於對亡夫的思念,也不願意因日本戰敗而離開臺灣,
隔天9月1日颱風天清晨,外代樹趁家人還在熟睡之際,
來到八田與一投注一生心血的烏山頭水庫,跳入放水口自殺,
結束了四十五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外代樹遺體經嘉南水利組合人員尋獲後火化,
少部份骨灰交家屬帶回日本,剩餘骨灰則與八田與一
合葬於烏山頭堰堤北側大壩上,八田與一銅像的後方。
1946年12月15日,水利會在八田技師銅像的後端,
用花崗石作成日本式的墓碑紀念他們。
水利會於1981年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
終於新設臺座永久置放此銅像。
2017年4月16日,八田與一塑像遭破壞,頭部以上被移除。
經12天搶修後以複製品接合復原,並於5月7日首度亮相,
水利會、南市府舉辦揭幕儀式,邀八田親族觀禮,
儀式簡單隆重。
八田與一故居群於2009年12月21日臺南縣政府依文資法
指定為「歷史建築」,位於臺南市官田區嘉南里65、66號,
經由政府撥款進行2年整修復原為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於2011年5月8日落成。
為紀念八田與一對臺南的貢獻,
臺南市政府於2011年將官田區南117線嘉南國小
至台1線路段(前身為烏山頭線鐵道路跡),
命名為「八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