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姓入閩,可追溯至唐朝中後期。

據莆田市仙遊縣前連村《鳳阿連氏阿頭譜》記載 :

連氏得姓于齊國大夫連稱,堂號上黨,最早生活在山西上黨,後世居河南固始。

唐僖宗乾符年間,葉州通議大夫連愷棄官避亂,奉雙親從河南遷入福建閩縣。

此後,連姓在八閩大地派衍分支,散居各地。

據考證,明宣德年間馬崎始祖連佛保的子孫來到龍海市馬崎社定居,

以後子孫在岐山(又稱馬崎山)一帶繁衍生息,奉連佛保為馬崎始祖,

也稱岐山始祖。

目前,該支連氏後人總人口近7000人,

主要分佈于漳州市薌城區、龍文區,廈門市集美區、同安區等地。

臺灣最著名的連氏家族便出自該支連氏。

連震東所著《連雅棠先生家傳》稱,其始祖連興位為馬崎連氏第10代世孫。

由於少遭憫兇,長懷遁隱,清康熙年間,連興位從馬崎遷往臺南兵馬營,

成為馬崎連氏在臺灣的開基始祖。

此後,馬崎連氏在臺灣世代沿襲,到連戰已經是第9代。

據2006年新編《馬崎連氏族譜》載:

連南夫於宋隱居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南隅),

繁衍秀山附近的坂頭、象坑、園頭、東山等社,連南夫卒葬秀山附近的連山

(原名龜山),其裔稱連山連氏。

到了十世孫連佛保,生三子,連文祿、連文亮、連文遠。

明宣德年間(1426-1435),連文遠率子侄移居岐山馬崎,即今榜山鎮馬崎社。

連姓在馬崎繁衍成望族,為岐山連氏支系,稱「岐山連氏」,

尊連南夫為岐山連氏鼻祖,立連佛保為岐山連氏開基祖。

連橫在其《家乘》手稿中稱:

「余姓連氏,名允斌,字雅堂,號慕陶,乳名重送,行四;

系出連山氏,望出上黨,先世居於福建省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二十七都,

至大清康熙間來台,居於台灣府城內凌南坊馬兵營境(馬兵營即當年鄭成功

駐兵故地,今台南市南門路一帶),來台始祖興位公,始祖妣翁氏;太高祖吉公,

太祖妣歐氏;高祖卿公,高祖妣葉氏;曾祖齊全公,曾祖妣程氏;祖父維禎公,祖妣鄭氏;

父親連永昌,諱得政,母親劉氏……」。

連橫(1878—1936)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小字神送,字天縱、一字雅堂,

號武公、慕陶、劍花,齋名劍花室。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文學家、台灣歷史學家。

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

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晚年因投稿《鴉片有益論》被視為鼓勵吸毒,遭到林獻堂等仕紳排擠,移居上海。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

其獨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內政部長)及其兩代單傳後代連戰(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

副總統)均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其外孫女為文學家林文月。

連得政為連橫之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孝義列傳>前言提及其父為人仁善,

「治家肅,持己恭,待人誠,處事謹。平居燕處,未嘗有疾言厲色,內外之人無不敬焉。

獲入祀孝悌祠「光緒十九年,全臺採訪孝友,鄉人士列狀以聞。巡撫邵友濂題請旌表,

奉旨建坊,入祀孝悌祠。二十年六月二十有四日卒,壽六十有二。」

清時台南盛產蔗糖,連得政以製糖為業,糖廠號「芳蘭」,

因此經商致富,家資豐厚,使連家富甲台南,

光緒十九年(1893),連家開始經營樟腦煉製,進行外銷,

每年達數萬擔,獲利數十萬金,為當時富豪之一。

1895年,依照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

臺灣地方官民創臺灣民主國,與大日本帝國爆發乙未戰爭。

連得政為劉永福的抗日軍隊日夜籌措糧餉而累倒,同年8月病逝,

當時連橫僅17歲。日軍入台接收,劉永福指定連家世代居住之馬兵營

房地作為駐地之一,連家決定讓出。

然而,日本政府正式平定抗日軍隊後,

強行徵收馬兵營房地作為法院建築用地,

全莊被牽,連家祖厝亦被夷為平地。

連得政,字永昌。娶劉氏,育有五子。

長子重承為螟蛉子;次子重裕,號城璧,為邑庠生,有學藝;

四子重送,即連橫;而三子重國、五子重廷皆殤。

1897年,19歲的連橫娶沈鴻傑的女兒沈筱雲(字少雲)。

連家早期是以經營製糖致富,沈筱雲則是出口糖茶葉樟腦之「瑞興洋行」

殷實商人沈鴻傑的長女。

沈鴻傑並為連橫著《台灣通史》「貨殖列傳」上列名的人物。

連橫與沈筱雲均為出生於臺南當地望族世家,

當時雙方婚姻可謂是門當戶對。

1899年,連橫21歲,為臺南《台澎日報》漢文部主編,

1902年,連橫赴福建參加科舉。先去廈門,但沒有錄取。

1904年4月23日,獨子連震東出生。

1905年,連橫攜眷內渡廈門,與友人創辦「福建日日新聞」,

此年也是孫逸仙創立「同盟會」的年代,連橫身為台灣人,淪為異族統治,

書生報國,文字裡充滿排滿意識激烈言論,鼓吹排滿。

後遭清廷官方側目注意,暗中派人準備逮捕,幸巧有人通風報信,始得避去。

後來,清廷竟向駐廈門日本領事館抗議施壓,「福建日日新聞」報社被迫關閉,

連橫只好攜眷回台。

1906年,連橫因酷愛吟詩,與友人趙雲石、謝籟軒等十餘人在台南創南社。

1908年,連橫舉家遷到台中,任職於台中發行的《台灣新聞》漢文部。

同年,連橫開始撰寫《台灣通史》。

1914年,連橫受中華民國之清史館館長趙爾巽延聘為名譽協修,

1914年1月31日,呈請北京政府恢復其中國國籍。

、1914年冬至1919年,連橫一方面繼續在《臺南新報》工作,

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餘之暇持續《臺灣通史》的著述工作,

經過了前後十年的時間,終於在完成。

1919年,連橫移居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林熊徵,

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

連雅堂儘管奔波海峽兩岸,從事新聞與文化工作,並有巨著問世,

但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大重視,因而連家在他這一輩並無顯赫地位,

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臺灣大學教授楊雲萍稱為沒落地主之後。

1936年6月28日,連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歲。

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

連震東1904年生於臺南廳,就學時獲林熊徵資助就讀日本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科,1929年畢業。回到台灣加入《昭和新報》。

1933年7月11日 ,連震東隨父親連橫舉家移居上海。

1934年,連震東與趙蘭坤在北京結婚。

趙蘭坤出身瀋陽名門,有滿族血統,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

1936年6月28日,父親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

是年8月27日,妻子趙蘭坤於西安生下連戰。

戰後1945年11月,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委任連震東擔任台北州接收管理

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正式接管台北州軍政事務。

嗣後於民國三十五年五月出任台灣省參議會秘書長。

1946年1月,連震東代理台北縣長兼建設局局長。

1946年2月底,連震東調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事,負責籌備省參議會;

5月,台灣省參議會正式成立,連震東任台灣省參議會祕書長。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

同年11月,連震東在家鄉台南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0年,連震東奉派為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為16名委員中唯一的台灣籍人士;

另兼中華日報社長,旋改任董事長。

1954年起,調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積極推動地方自治;

旋兼台灣省政府秘書長;1960年3月25日,連震東奉派為國民黨副秘書長,

並辭去台灣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之職;同年5月,因行政院局部改組,新任

行政院內政部長,推動台灣經濟建設、土地改革、兵役制度之確立,

以及地方選舉政務之策畫執行。

1969年,國民黨十全大會,連震東奉派為中央評議委員。

1976年獲聘總統府國策顧問,1980年獲聘為總統府資政。

1986年,連震東逝世,享年82歲,葬陽明山第一公墓。

1936年8月27日,連戰生於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 基督教廣仁醫院,

1945年11月,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委任連震東擔任台北州接收管理委員會

首任主任委員,連震東先到台灣。

1946年,10歲的連戰隨母親搭船到台灣 。

進入臺北市日新國小六年級,初中就讀於臺北市成功中學初中部,

高中就讀於師大附中,1953年考入陸軍軍官學校。

半年後轉學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一年級。

1957年取得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學位,

1961年,連戰取得芝加哥大學國際公法與外交碩士。

1965年9月5日,連戰與在中國小姐選美競賽的方瑀在美國芝加哥大學

龐德教堂結婚。婚後育有二子二女,

長子連勝文,次子連勝武,長女連惠心,次女連詠心。

1968年,時任台灣大學校長的錢思亮邀請連戰回國任台大政治系客座教授。

1969年,聘為台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大政治研究所所長直至1974年。

1975年,連戰被任命為駐薩爾瓦多全權大使。

1981年,連戰入閣出任交通部長,共歷時五年半。

1987年,連戰奉調任行政院副院長。

1988年,連戰奉調任外交部長。

1990年6月起,連戰調任臺灣省政府委員兼任主席,

1993年2月,獲李登輝總統提名為行政院院長,

1993年8月獲得中國國民黨主席、總統李登輝提名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1996年與李登輝搭檔參加首次直接總統民選,

當選為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民選副總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