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喜八郎 (1837 – 1928 )出生於新瀉縣。

父親是柴田藩的領主,18 歲時,搬到東京,經營一家乾貨店,

並於 1865 年開設了大倉屋槍店,並在戊辰戰爭期間為政府和軍隊服務,

賺取了巨額利潤。

明治 6 年(1873 ),成立了大倉組公司,開始了貿易業務。

在臺灣服役了7年,並在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擔任軍商。

此外他還積極投資於韓國和中國,在日本和海外開發了許多業務,

包括帝國酒店,並建造了大倉財閥。

對於教育也很感興趣,並於 1933 年創立了大倉商學院(現東京經濟大學)。

並於 1915 年成為男爵。

東京經濟大學是大倉商學院的前身,大倉商學院由明治和大正時代商界的

領軍人物大倉喜八郎於 明治 33 年(1900)在當時的赤坂葵町(毗鄰現在的東京

虎之門大倉酒店)創立。

此後,他先後在大倉高等商學院(Okura High School of Commerce)

和大倉經濟學院工作,戰後發展成為東京經濟大學。

大倉喜八郎於天保 8 年(1837 )出生於越后省柴田,18 歲時前往江戶。

21 歲時,獨立開了一家乾貨店。 之後,喜八郎開始從事貿易業務,加深了

與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形有朋等人的友誼,

並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建立了一個大型企業集團。

富有進取心的喜八郎於明治 45 年(1872)自費出國旅行。

明治 6 年(1873) 返回日本。 大倉組商會在東京的第一家貿易公司

於明治 7 年(1874) 在銀座 2 丁目成立。

明治 14 年(1881) ,他進入土木工程行業,

在中日戰爭的背景下,他成立了一家軍火進口公司國內外供應公司。

明治 26 年(1893),組織了普通合夥企業大倉組,

接管了大倉組商會和國內外商業公司。

此外,明治 38 年(1905),日本和中國的合資企業開採滿洲里本溪湖煤礦。

雖然喜八郎沒有涉足銀行業務,但他專注於教育和文化業務。

大正 6 年(1917) ,從普通合夥企業大倉組,

土木建築部門拆分為「大倉土木集團」(現大成商事),

採礦部門分為「大倉礦業」,貿易部門拆分為「大倉商事」。

昭和 18 年(1943)太平洋戰爭期間,

同年,大倉商事更名為「大倉商行」。

太平洋戰爭之後,由於財閥的解體。

昭和 21 年(1946),大倉土木工程更名為「大成公司」,

昭和 24 年(1949),大倉礦業成立為中央建物,繼承了銀座 2 丁目

土地和建築物,大倉財閥總部設置於此。

昭和 27 年(1952),公司名稱更改為「大倉商事」。

前大倉財閥相關的公司數量一度超過 200 家,

集團的 12 家主要公司為 : 大倉商業、大成商事、大倉商事、日本皮革、

日本廣播電臺、東海紙漿、中央建物、大倉絲綢、川名酒店、赤倉觀光酒店、

大倉酒店、大倉文化財團。

喜八郎的長子大倉喜四郎於大正 11 年(1922) 繼承父親擔任

帝國酒店董事長,並於大正 13 年(1924)擔任大倉組總裁。

戰後,他被開除公職,渴望回到帝國酒店總裁身邊,

但當他看到無法實現時,於昭和 33 年(1958),

創立了大倉酒店。

大倉喜七郎(1882—1963)生於東京府,

為財閥第二代總帥,受封男爵。

他以財團的財力,資助多項文化活動,如圍棋、音樂、舞蹈等。

因文化方面的貢獻,獲得日本政府頒發勲三等瑞寶章。

大倉集團下的大倉土木株式會社曾經參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1874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社長大倉喜八郎曾與五百名士兵

前往臺灣協助後勤工作。

日本統治臺灣後,大倉組來臺設立分店,陸續承包基隆、臺北間的

鐵道建設,也參與官佃溪埤圳工程、縱貫貫鐵路工程、桃園埤圳隧道工程、

嘉南大圳、日月潭第一期和第二發電所工程、臺北鐵路工廠、

臺灣銀行總行的建築工程,

可謂是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的工程承包商。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製糖會社之一,

由大倉財閥成立於1909年10月,本社位於現今和美鎮的彰化糖廠,

在1935年4月被併入大日本製糖。

新高製糖下轄彰化第一及第二工場、嘉義工場,

即為後來台灣糖業公司的彰化糖廠、大林糖廠。

在嘉義的部分,新高製糖在之後申請變更第一工廠設立位置,

由打貓南堡雙溪口庄(位於今溪口鄉)改到打貓北堡大湖庄

(位於今大林鎮),第二工場則位在嘉義廳打貓東頂堡三角庄

(位於今大林鎮),

並直至1912年開始興建。

受到1927年的昭和金融恐慌影響,

臺灣的許多製糖會社都面臨經營困境,導致台灣糖業市場的重整。

新高製糖在此影響下,大股東大倉家在1927年7月退出新高製糖,

將公司的支配權讓給大日本製糖。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1906 年在當時尚稱五間厝的虎尾設製糖工場,

第一工場和第二工場分別於 1908年及 1912 年設立完成,至此虎尾糖廠

初期的建廠大致完成。

1943 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改稱「大日本製糖興業株式會社」,

其規模之大,在即盛時曾轄有 14 個製糖工場、5 個酒精工場、

一個冰糖廠、一個甘蔗示範場。

各種蔗面積達廿餘萬甲,最高糖產量增創下 10 萬公噸的紀錄,

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

產量最豐的一個製糖會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