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一詞來自平埔族大肚社,而最早出現大肚溪的地圖

是「康熙輿圖」,這份古地圖約在康熙38至43年(1699至1704年)

間繪製;至於大肚溪最早的文字描述,應在「台灣府三縣圖」。

雖然早在康熙四十年,就有漢人進入大肚開墾。

此後歷經四十餘年,到乾隆十年左右,祖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甘籃社的趙姓,才有趙聖助、趙談、趙魁、趙榮宏、趙輝宏等人

入墾大肚。

就漢人之於大肚的開發而言,趙家移墾大肚,時間上並不算早。

不過,即使未能在土地開發上搶得先機,也未能在水利開鑿上

有所成就。

然而,就大肚總體發展來看,趙家的貢獻卻是最重要,且不容小覷的。

其中,尤以乾隆二十四年渡臺的趙光亨家族。

成就表現相對突出…….

趙氏在大肚為大姓,300多年前即居住在此處,

也因世居大肚趙姓人家居多,而有「大肚趙一半」之說,

依照祖譜上記載,

當時有趙姓三公遷徙到大肚一帶開墾,

分別定居在永和里、磺溪里、大東里一帶。

大肚趙家的開台始祖是乾隆24年(1759)來自福建漳州

漳浦的趙光亨(因享年93歲,而有九十三祖之稱),

與堂兄弟趙港、趙送自塗葛崛港登陸,

傳至第三代趙順芳,因經營錦源棧有成而迅速累積財富,

其子趙璧在光緒年間考取秀才,是大肚地區在

清代最高功名,加上趙氏父子熱心地方公益,

除了發揚西雝社、創建磺溪書院外,同治12年(1867)亦參與了

永和宮的重建,看樣子應該是負責人,

所以才會在這裡看到他的長生祿位。

嘉慶四年趙順芳為提倡文風,招募龍井、福頭侖、塗葛掘、

大肚之漳籍士人,成立西雝社,籌建文昌閣,而將捐款餘款

購置田產,作祭祀費用。

社員則每年年祭於此遊藝論學,文風昌盛。

磺溪書院創於光緒13年(1887),由於趙順芳子趙璧在

這一年考取大肚首位秀才,萌生在文昌祠內興建書院的想法,

得到水裡港仕紳張錦上、汴仔頭蔡燦雲、蔡瀚雲兄弟經營的

蔡勝記商行與順記商行何煥榮出資協助,歷時三載完工,

教育大肚、龍井、烏日的學子,從此它兼具書院、

文昌祠、社學等功能,

是大肚地區教育發展的代表性建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