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

白礁鄉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

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謝姓在學甲主要分為3個支系,

其一謝新凱派下 : 祖籍福州府連江縣八都曾家楊景鄉,

學甲市區中角謝、七塊厝,中洲謝厝寮、過港仔(多入贅於邱姓),

平和里學甲寮等謝姓屬之。

其二為謝維良派下 :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城內金銀巷四角井(金魚巷),

後遷籍漳州府龍溪縣劉瑞堡二八都岑兜社(琴山),第4世謝勃、

謝勝助、謝質、謝枝、謝當、謝漢臣等兄弟入墾學甲,

其後稱「謝六房」,學甲市區溪仔墘、下社仔、東竹圍仔,

豐和里下草坔,新達里山寮(部分)等謝姓屬之。

其三則是謝傑派下 : 祖籍漳州府龍溪縣,

新達里山寮、瓦寮等謝姓屬之。

一般說的「學甲」是指學甲市區較為熱鬧的區域,

其範圍包括了 : 後社、下溪洲仔(彭城)、七塊厝(煥昌)、

中角謝、中角羅、中社角、溪仔墘、三角仔、縣內角、宅口、

下社角、東寮、東竹圍仔、新寮以及頂山寮等角頭,

且溪仔墘聚落也包含在其中。

中社位於學甲之中部,最早移居此區者為謝姓,

其開基祖先謝新凱,於鄭氏時代(1662),已遷居學甲社,

約今濟生路謝天財店前;

其拓墾區多位於學甲附近,其後子孫繁衍,

分布區涵蓋於慈濟宮四周。

謝姓因墾居學甲的時間較晚,僅能落腳於學甲庄頭最南部的

溪仔墘區域,然因此地區位於地點條件最差的溪邊,生活與

發展空間有限,故而雖落腳經一段時日之後,

後代便又紛紛向其它地區遷移。

謝姓在落腳溪仔墘歷經六、七代(約120-140)之後,

至晚在同治9年(1870)開始向外地移墾。

約在同治至光緒初年(1862-1880),謝氏便開始自溪仔墘移居到

下草坔定居,而也有些移居至東竹圍,大略分布於下社、宅口等

庄頭的東側,其中移居下草坔的謝姓氏又與來自中社謝姓族人,

在此地繁衍發展後,今日下草坔已是草坔聚落中最大的庄頭。

再者,現今山寮庄內最大姓亦為謝姓。

「謝厝寮」又稱「頭前寮」,位於將軍溪畔,是中洲先民

最早登陸的地方,居民大都以謝姓為主。

學甲寮庄的謝姓,依據《臺灣遷族謝氏宗譜》的記載:

其開臺祖為新凱公,約在康熙元年 ·(1662)之後,從福州府連江縣

第八都曾家楊景鄉渡海來台,定居於學甲中社角,

目前金砂里內共有砂凹仔、中社仔、下宅仔、施寮仔

、新寮仔、學甲寮仔等六個庄頭。

先民由學甲移居此處開墾築寮而住,因此稱「學甲寮仔」。

在日治時期由今學甲中社,為了承墾親戚土地的佃農來此

搭寮居住,地主相傳是台南大地主謝群我,

此地曾是謝群我的大孫所分來的土地。

目前居民亦以謝姓為主 …..

台南富商謝四圍家族即出身於學甲。

謝姓族人於祠堂內每年祭祖有春秋2祭,

春祭於清明節當日,

至於冬季則是於冬至前的週日舉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