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

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中洲的發展可以追溯至明永曆十五年(1661)金門人陳一桂擔任運糧官

兼督眷船與民船隊之職。隊伍於頭前寮登陸,並在中洲地區建立聚落,

世族繁衍,稱之為「中洲陳」。

依據金門碧湖陳氏族譜記載「一桂字民材,往臺灣中州住」。

一桂公卒年失紀,據奉祀三百多年之古神主書「三月初一日未時生,

七月初一日未時歿,石龍,瑞龍」。

祖籍金門碧湖,即今金門縣金湖鎮湖前。

明鄭時期,中洲陳桂公(陳一貴)乃擔任鄭成功部段的運糧官

兼督眷船與民船隊之職務,當時其帶領部分民船隊及眷船入漚汪溪

(今之將軍溪),由今之中洲前、頭前寮的西北岸平安上陸,

陳氏巡察附近適宜落腳之地後,便就在此地取材並建寮安頓軍民,

其後並與鄰近同行隊伍登陸的軍民會合,各擇合宜之處所建寮屯駐,

並將此地命名為中洲。

運糧官陳一桂(或為陳一貴)是鄭成功的親姑丈,

夫妻倆偕同三個兒子、媳婦及眷屬十三人,從金門率領其部眾在

「頭港」與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並在兩地間浮洲建立

聚落居住,命名為「中州」。

關於中洲之地名,原是州字無三點水,乃神州引為喻。

譜內特載為州。蓋洲是如海邊之沙洲,溪中之浮洲,當用三點水。

當時中州之地勢,亦可由地名考證之。

陳一桂公子孫綿延,遍佈各地,

成為中洲陳姓之開台祖,

鄭氏細娘,據稱係鄭成功親姑。

一桂公育有三子,長子招龍,次子石龍,參子瑞龍。

長子事蹟失傳,次子石龍公一妻、一妾、一婢(後為三祖媽)。

後因陳一桂公帶長子出海欲返回金門,却遇颱風,下落不明,

此日為農曆七月一日,後代子孫以該日為忌辰,自民國五十年起

每逢農曆七月一日舉行祭祖大典,緬懷祖德。

後裔子孫為紀念祖先篳路襤縷、披荊斬棘之精神,

於現今學甲民吉里東側的空地以「舊埕鹽田公業價款」

興建陳桂記大宗祠。

鄭細娘墓則位於北門鄉北洋嶼臥犬山,俗稱「九氤氳」,

屬紅龍繞匋穴,葬後十七年瑞龍公始為之立碑,

據說是鄭成功軍師派人定更者,

乃現存南瀛地區最古老之墳墓之一。

中洲地區,包括西廍、謝厝寮、中洲、

東頭角、過港仔、新筏仔頭等聚落;

陳桂記現在家族裔孫有數萬人,分居全臺各地,

每年農曆7月1日陳一桂忌日,陳家子孫都會趕回學甲盛大祭祀,

為當地年度一大盛事。

中洲陳氏家族傑出後人包括曾連任臺南縣參議會4屆議長、

擔任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與擔任省議員的陳華宗,

以及曾擔任高雄市議長、市長與省民政廳長的陳武璋等;

晚近則有從高雄市副市長轉任臺鹽公司董事長的陳啟昱、

前交通部長陳建宇、

以及在臺北的執業律師陳貴德、陳文元等人……

依日新鼎丕公於清雍正十三年重修之《金門浯江湖前碧湖潁川

陳氏族譜》記載:「粵自始祖來居於此,其鄉曰湖前,而其號曰碧湖,

蓋因東北原有二湖,一湖曰頂湖,一曰下湖,故因以湖名鄉也。

今二湖已受沙壓成為平坡矣,

其湖四面盡是田地,乃東厝房之業也。」

時至今日,

開枝散葉台南學甲中洲陳姓族裔

共計二萬餘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