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

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自幼隨父親庾肩吾出入于蕭綱的宮廷,

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

他們的文學風格,也被稱為「徐庾體」。

侯景叛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間,梁為西魏所滅。

北朝君臣一向傾慕南方文學,庾信又久負盛名,

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

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后,

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

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

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

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

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

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

因不得自由而怨憤。如此至老,死於隋文帝開皇元年。

有《庾子山集》。

作者借《續晉陽秋》和《世說新語》所記兩則晉人殷仲文、桓溫

對樹興嘆故事,演繹敷衍,借闡說樹的榮枯,抒寫自己的鄉關之思。

唐張鷟《朝野僉載》 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

「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

反映出北朝至隋唐的文士視《枯樹賦》為庾信代表作的看法。

枯樹賦寫樹之榮枯時,奢麗宏衍,恣肆誇炫,且極力征事用典,

以顯文思富贍,也使此賦在情感充沛、氣骨清健的風格中,

帶有齊梁文學的華麗面貌,

是庾信文風集南北大成的體現。

枯樹賦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歎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裡。

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谷,曲抱《雲門》。

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

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

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

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

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

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繫馬。

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

火入空心,膏流斷節。橫洞口而欹臥,頓山腰而半折。

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千尋瓦裂。

戴癭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睗睒,山精妖孽。

況復風雲不感,羈旅無歸,未能采葛,還成食薇。

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復嗟變衰。

《淮南子》云:「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

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

桓大司馬聞而歎曰: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