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豐(1862-1911) 又名見先,字啟運,號應時,苑裡人。
光緒17年(1891)新竹縣生員,第一名附生。
先人為苑裡仕紳蔡錫疇、曾戰洋兵有軍功,授五品頂戴。
咸豐三年,泉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謂之新街;
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
房裡居民未方便進行商業活動,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
房子遍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提倡捐款築城。
房裡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東西南北四城門,
城外環植刺竹,竹外有城溝,溝底遍置釘桶,
頗有發展氣勢。
日治後,與鹿港洪繻、許劍漁倡設「鹿苑吟社」,
曾任「櫟社」社長,著有《苑裡志》、《啟運詩草》。
亦曾於1910年在苑裡創辦「帽蓆公司」。
1897年,地方仕紳蔡振豐投書日本政府,倡議在老街尾興建
公有零售市場,用以促進地方繁榮及避免土地私占。
倡議後來為官方採納,於是有了現在超過百年的苑裡市場,
也讓苑裡從20世紀開始,市街重心擴大,
並轉移到火車站前的為公路。
蔡啟運自幼聰慧,博學能文,喜讀兵書,
性好交遊,時與諸名士詩文唱酬。
17歲取進新竹縣學(秀才)。20歲甲午遷居苗栗苑裡。
次年割臺,臺灣民主國成立,蔡啟運與丘逢甲起兵抗日,
失敗後過著隱世生活。詩作有《養餘軒詩鈔》未刊;
《櫟社第一集》曾錄存十八首,名曰《啟運詩鈔》;
其子蔡汝修錄蔡啟運在竹梅吟社課稿及唱酬之作,
編為《臺海擊缽吟集》,共收詩四百餘首。
光緒12年(1886),蔡啟運將咸豐年間成立之竹、梅二詩社,
改組為竹梅吟社,兼任社長,竹塹名流幾乎都網羅入社。
明治30年(1897)年與鹿港許劍漁共創鹿苑吟社,
同年11月修編《苑裡志》,並在志書中收錄〈苑裡蓆歌〉,
以生動筆觸描繪當時藺草編織產業的勞動景象及背後的艱辛,
是探討早期藺草工藝發展的重要文獻。
1906年與霧峰林癡仙、林幼春、賴紹堯等九人集於
臺中瑞軒合照留念,
也是後來「櫟社」的創立者之一。
1897年起蔡啟運陸續擔任苗栗支廳的「事務囑託」,
即與日後擔任苑裡辦務署長的淺井元齡,在工作餘暇拼詩酒,
自認兩人情誼之洽「莫可名言」。
苗栗支廳裁撤後,轉任苑裡辦務署參事,以里紳之名與淺井促膝間輒,
甚至後來持續與台中縣支廳長橫堀友好交往,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受配紳章,
是歲十二月任苑裡辦務署參事,
受署長淺井元齡之委託撰修《苑裏志》,
僅一個月時間,即全稿完成。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裡區長。
其子蔡汝修所集梓的《台海擊缽吟集》詩集,
把櫻井勉的詩收納其中,也多少窺見蔡振豐
與日本官僚的交情。
陳滄玉係接啟運擔任苑裡庄長,
其弟陳聯玉繼之,
可說是有脈絡可循……..
您好,你有一段 「明治13(1897)年與鹿港許劍漁共創鹿苑吟社 」,年份打錯了,1897 是明治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