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13年(1748)左右,福建安溪縣

山坪地方旱災嚴重,人們為求活命,紛紛到外地發展。

乾隆15年(1750)劉世棠決定讓四子(秉洲、秉霢、秉經、秉盛)

隨同宗親渡海來臺灣發展。

四兄弟來臺,遂溯新店溪而上至景尾溪仔口,

再轉往十五份棲身。初到外鄉,舉目無親,加上生番出草之患

及毒蛇咬傷之慮,生活艱苦。

四兄弟們同心協力,墾地種茶,頗有成就。

到十八世紀末,劉氏拓墾的範圍已深入木柵猴山坑、

樟湖、高麗坑、大坪林的七張,青潭的大崎腳與德高嶺,

甚至遠至坪林及宜蘭頭城。

四兄弟也在此時分家,

各領一方自謀發展,又保持高度緊密關係。

四弟劉秉盛單獨到艋舺在商行當學徒。

他認真又聰明,接觸來做生意的西仔番(西班牙人)和

紅毛番(荷蘭人),邊做邊學,也學會講那些外國人的語言。

加上劉秉盛非常能幹,洋人都喜歡和他做生意。

後來,貿易行的老闆年紀大了,就把整個生意交給他經營。

他按照家鄉的炒茶技術做出來的「鐵觀音」,

讓洋人喜愛不已,常指名要買劉秉盛「劉記」的茶葉;

因而生意興隆,日進斗金。他把賺來的錢都用在買土地,

僱用大批勞伕開墾七張、拳頭姆山及北宜路等山區,

再擴及大坪林,並在寶斗厝附近興建祖厝,

1800年以後全力開發大坪林。

嘉慶12年(1816)劉秉盛過世,享年83歲,

他的四個兒子(中士、首士、金士、楠士),分得田產,

每人各五百租(大約擁有十多甲地的面積及收穫量),

富甲一方。

劉秉盛家族最早在大坪林十四張蓋「利記公厝」。

清光緒年間,三房劉金士之兒子劉寶夫,久婚末育,

乃由竹篙嶺劉家過房,領養長子劉廷藩、次子劉廷玉。

這件事也說明,劉家各房雖各領一方自謀發展,

又能維繫緊密關係。

劉廷藩與劉廷玉兩兄弟,在大坪林的十四張崛起,

影響地方發展凡五十年。

甚至於在日治大正年間,因為劉廷藩與劉廷玉兩兄弟,

不論是在新店大坪林地方的政治、教育、產業等各方面,

劉家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劉廷藩 (1840-1920),1878年 敕授儒林郎;
1890年 發起創建木柵指南宮,1897年 任大坪林區庄長、保甲局長。
1901年 台灣總督府佩綬紳章。

劉廷玉(1846-1910)
1882年(光緒8年) 監造台北城工程:受台北知府陳星聚太守委請,

監造台北城工程;1884年(光緒10年) 委辦文山團練,之後參與

清法戰爭有功,賞戴藍頂花翎(三、四品官) 。
光緒11年(1885) 設撫墾局於新店區屈尺撫蕃:

受劉銘傳之囑,與林朝棟統領,於新店區文山屈尺設

撫墾局,八社和蕃,設塾教番童。

1895年 任台北保良總局局長:被各地士紳,如李春生(會辦)、

葉為圭(副局長)、陳儒林、辜顯榮、及歐美人士推舉為台北

保良總局局長;

另並在士林、新莊、基隆、金包里、頂雙溪設分局。

1897年 台灣總督府佩綬紳章,1901年 赴福州舉優貢。

1906年 任深坑廳參事,1909年 任台北廳參事,

為日治時期,政府單位頒給台灣人最高官銜。

劉廷獻 (1850-1912)

1885年抗法軍有功,賞戴藍頂花翎。

劉建勳 (1853-1928) 舉秀才,
1903年 任大坪林區庄長,1921年 任新店庄庄長;
1922年 任新店信用組合社長等職。

劉軟綢(1882-1969)

1902年 國語學校畢業,任景尾與新店公學校教員14年
1920年 任深坑庄助役(秘書)、1922年 任深坑庄庄長;景尾信用組合理事。
1929年 任台北州協議會議員,1945年 擔任文山郡代理郡守等。

話說劉廷藩年輕時,因廷玉欲參加科舉考試,

考期已近,卻患病未癒,深恐耽誤行程,

劉廷藩乃向呂祖(仙公,孚佑帚君,即呂洞賓)許願:

如保佑二弟病癒赴考,必為呂祖建廟。

果然,廷玉病癒赴考並中秀才。

因此廷藩倡首籌募,得友好共助,

創建指南宮於木柵猴山坑。

劉廷藩倡首籌募,得友好共助。當中包括文山各地大老,

如陳清輝、黃祖濤、林瑞會、鄭天賜、張德明;

地主如張通舍、王月;臨時廟堂如王毓卿;神壇主持如高標旺;

以及劉姓家族親友 (如劉廷玉、劉廷獻、劉業記、劉寬記、

劉賓國、劉漢建、劉宗回等);共十七名開山董事。

大坪林劉家家族,近代學術成就最高的子孫,

就是劉盛烈。

劉盛烈(1912-)臺北南港人。專長有機化學。

日本戰敗向盟軍投降後,面臨交國民政府接收運命的臺北帝國大學

在廢校前最後1次授予博士學位,他是臺北帝國大學理學士得到

同校理學博士學位史上僅有的1位台灣人。

曾到美國耶魯大學研究2年,後以正教授職稱退休,

後為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名譽教授,

民國三十七年指南宮重新組織,劉盛烈被列為董事第一名,

民國四十年劉盛烈更成為指南宮董事長。

除外,劉盛烈的父親劉隆修,在南港啟運組主事開礦,

曾被推選指南宮第四代住持,並當壽房管理人。

有口述回憶錄

《我與台大七十年》問世。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