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

京兆府萬年縣人,晚唐士大夫與作家。

杜牧出身名門望族,祖父是三朝宰相杜佑,25歲時進士及制舉及第,

出任校書郎,先後加入沈傳師與牛僧孺的幕府,復受命為監察御史,

先後在長安與洛陽任官。

為了治療弟弟杜顗的眼疾,杜牧一度辭職,後來加入崔鄲幕下,復受召為史官。

也許出於宰相李德裕的排擠,杜牧被外調出任州刺史,歷時共7年,

終於在李德裕過世後,回朝出任員外郎及史官。

在杜牧主動請求下,他在湖州出任了一年刺史,

回朝後出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誥,遷至中書舍人。

杜牧有《樊川文集》傳世,詩風飄逸豪放,雄姿英發,善寫七絕,

形象風流倜儻,著名作品有《贈別》、《遣懷》、《清明》、《泊秦淮》,

懷古詩有《過華清宮》、《題烏江亭》、《赤壁》等。

杜牧名篇《阿房宮賦》諷刺朝廷大興土木,是後世文賦之先驅,

部份散文有傳奇小說的風貌。

政論方面,杜牧主張恢復府兵制,文人習兵並指揮軍事,

撰有《孫子兵法》注。

為別於杜甫,人稱杜牧為「小杜」;

李商隱與杜牧同為晚唐著名詩人,

後人亦仿李白、杜甫之合稱「李杜」,

稱兩人為「小李杜」。

杜牧的詩歌風格飄逸豪放,雄姿英發,前期比較意氣風發,

後期增添了深沉蘊藉,善寫七言絕句,詩風輕鬆自然,沒有造作痕跡,

自稱寫詩很下工夫,會燒掉不完美的詩篇。

杜牧的七言絕句善寫盛衰感慨,如《赤壁》、《泊秦淮》。

杜牧與好友許渾詩風相近,詩作有不少倣效許渾之處。

詩篇中杜牧形象風流,多情浪漫又傷感瀟灑。

清人沈德潛讚賞杜牧詩有神韻,「遠韻遠神」;

賀貽孫讚賞杜牧詩含蓄動人,「風華蘊藉,增人百感」;

洪亮吉認為杜牧兼長詩歌與古文:

「有唐一代,詩文兼善者,惟韓、柳、小杜三家。」

《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
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贈別》
嬈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遣懷》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嘆花》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月》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
唯應獨伴陳皇后,照見長門望幸心。

《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送人》
鴛鴦帳里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
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寓言》
暖風遲日柳初含,顧影看身又自慚。
何事明朝獨惆悵,杏花時節在江南。

《初冬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