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位於屏東縣境西南區,原是平埔族鳳山八社之「茄藤社」
墾居地;明清時期,陸續有有先民移居於此。
清康熙五十八年,東港被歸轄鳳山縣港西里,
初地標是指今新園鄉鹽埔村以東一帶,後東港溪山洪和
海浪屢次襲莊,居民被迫東遷今之地域,即東港溪東岸,
故文人學士雅稱為東津。
至同治初年,街道發展已完全成型,稱之「東港街」。
昔日東港溪口寬闊,可泊巨艦,又是與大陸通商轉載重要貿易港,
設衙署、驛站、海陸防汛、興學社,加上商業航運鼎盛、騷人墨客薈萃,
處處呈現繁華景象。
至光緒廿年,今之東港行政區域,已規劃有東港街、
太監府、後堰莊、線尾莊、船仔頭、關帝港、海坪莊、
本司衙、三叉河、下?莊、大潭新莊、土刈厝、南平莊、
龜夷莊等十五個轄莊。
日治時期明治卅年,設東港辦務署,卅四年改為東港支廳,
大正九年九月改制為東港郡,屬高雄州。
台灣光復後,改東港區署,隸屬高雄州恆春縣,
民國卅五年隸屬高雄縣,民國卅九年改屬屏東縣。
日治之初,屏東東港仍是重要的輸出港,因此經營船頭行的黃文韜
成為地方上的有力者,1899年出任東港街街長,至1912年去世。
後由其子黃景謨繼任東港區長,至1928年才由黃朝取接任。
父子兩代維持黃家在地方上的勢力,並在日本的授權下,
擁有煙、鹽等專賣特權,享有經濟獨占的利益。
同時,台灣總督府也授權給國語傳習所畢業的李幾法,
擁有鹽、煙的專賣特權。在總督府的特意操弄下,兩派之間
長期處於競合的關係。
1938年,隨著戰爭氣氛日漸濃厚,台灣總督府加強掌控地方,
改派日人擔任東港街長,但為了安撫地方勢力,仍將專賣特權
授與黃家和李幾法。
黃景淵,為黃文韜長子。
黃家是東港的望族,黃景淵二十歲時前往中國大陸研習醫術,
返臺後協助擔任區長的父親辦理區務,歷十一年之久,深獲眾人敬重。
後來開設漢藥店,工作之餘從事書法研究,
擅長作詩和書法,精通音樂,是一位傑出業餘書法家。
窺其書法,榜書類似朱熹字,行書則有黃山谷的味道。
尤其撇捺筆劃銳利雄健,其作品大多屬大字的匾額,
分別張掛在各寺廟,筆意雋永。
目前東港的明德堂(菜堂)張掛在三樓的「大雄寶殿」匾,
一樓的「明德堂」匾和「慈航普濟」匾皆是出自其手筆;
另外在朝隆宮(媽祖廟)也有一塊「聖德齊天」的匾
和正殿的紅柱對聯可說是其代表作,字體結構嚴整,
線條流暢,氣勢雄偉,是難得的佳作。
其三弟黃景謨,五弟黃景寬,
兒子黃金燧、黃甘堂皆是有名的書法家,
可說是書法世家,一門書法多傑。
黃伯驥,曾祖父為日治時期的東港區長黃文韜,
祖父為詩人黃景寬。
大學考入臺灣大學醫學系,完成七年醫科學業,
一九五七年畢業成家,服役結束後進入臺大醫院工作。
一九六二年,他於臺北松山開設了黃小兒科診所,
一生的職業為小兒科醫生。
黃伯驥於一九六三年意外購得一臺高級相機,
受到朋友張光泰的推薦加入臺灣省攝影學會,
從此展開攝影的旅程。
黃伯驥的攝影技術全靠自修而來,
下足了功夫研究器材性能與光學知識。
黃伯驥擅長掌握黑白攝影技巧,照片不多加修飾,
他注重照片的題材、內容與構圖,
更長於捕捉決定性的瞬間,
往往能夠抓住平常人物
不平常的動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