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中期士大夫、文學家與思想家,
河東人,亦稱柳河東、柳柳州,柳宗元家勢顯赫,世代為官。
年輕時仕途得意,平步青雲,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
不幸旋即失敗,獲罪貶謫永州,自此長期流放,身心寂寞痛苦,
十年後改授柳州刺史,卒於官,享年四十六歲。
柳宗元以文學、思想、經學、宗教等領域的成就著稱。
文學方面,柳宗元在古文與韓愈齊名,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
而古文運動的先驅是陳子昂 ,提倡「文以明道」,
作品永州八記堪稱山水遊記典範之作,
為中國遊記文體的先河,影響深遠;
傳記與寓言亦各有佳作存世,其擅用曲筆寄託個人悲憤;
柳詩以山水著稱,風格多變,常與陶淵明相提並論。
思想方面,柳宗元關懷民間疾苦與百姓福祉,自視為儒家改革者,
為中唐儒學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
他主張天與自然跟人事無關,反駁迷信習俗,
上承荀子、王充的理性主義思想。
他認為郡縣制優勝於封建制,封建非聖人本意,
所著《封建論》對後人多所啟發。
經學方面,柳宗元追隨啖助、陸淳的春秋學,
主張經學不可淪於瑣碎,須闡述聖人義理,影響後世的春秋學。
宗教方面,柳宗元認同佛教,並做為其仕途失敗的慰藉。
他認為儒、釋兩者並無衝突,可以並存互補。
後世編撰柳宗元作品《柳河東集》傳世。
柳宗元文風安靜,不像韓愈咄咄迫人,
最為人所知的是山水遊記和寓言,尤其是遊記「永州八記」,
文章融敘事、描寫、議論於一體。
他在永州遊山玩水,想借山水擺脫內心的痛苦,
山水遊記故意寫得冷靜超逸,一方面客觀刻劃山水形貌,
一面以冷峭的反語故作歡娛,來抑壓內心的悲慨。
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815)
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間,留下了許多清麗雋秀的遊記作品;
遣詞用字上,大抵以淒冷和奧狹為基調。
其中《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總稱為「永州八記」,
其中前四記作於憲宗元和四年(809),
後四記則是元和七年(812)所作。
永州八記 (下)
《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
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
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爲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舟行若窮,忽而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巖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
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衆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
衝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
其大都如此,餘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遊焉,餘得之不敢專焉,
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
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
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
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爲底,達於兩涯。若牀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牀十八九居之。
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牀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
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
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
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爲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
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奇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爲誠有。
又怪其不爲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爲偉人而獨爲是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餘未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