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野總一郎(1848—1930)乳名泰次郎,日本企業家,實業家。
曾創立淺野財閥及淺野水泥株式會社(浅野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
淺野原本靠賣糖水起家,
後來得到澀澤榮一、安田善次郎等企業家的幫助。
之後又因製作並販賣石碳酸而致富。
1884年,淺野承攬經營深川水泥製作所,並改名為「淺野水泥株式會社」,
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水泥製造商。
他同時將家族的業務網絡擴展到煤礦、航運、港口土木工程、造船、
煉鋼、電力、貿易等,發展成為75家相關的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淺野的公司因運送物資和特需品而
獲取龐大利益,逐漸形成「淺野財閥」。
淺野總一郎在嘉永元年(1848)出生於越中國射水郡藪田村
(後富山縣冰見郡藪田村,現冰見市),是當地醫師淺野泰順的長男。
淺野家是當地的豪農,同時也是醫生世家,在當地甚為有名。
總一郎在年輕時就立志從商。初開始經營釀造醬油的事業失敗,
後成立產品公司,販買並製造疊蓆,但由於物價飆升及自然災害而破產,
之後還因債務而離婚。
離婚後,淺野開了一家商店,但隨著商店販賣的商品越來越多,
需要更多資金,債務也不斷增加。於是他便逃離家鄉,前往東京。
在夏天賣糖水,冬天賣關東煮。
後來他又到千葉、橫濱地區買賣竹皮、薪炭材、石炭,
24歲時,生活才逐漸步上軌道。
1875年,淺野注意到橫濱瓦斯局為了要處理製造過程中產生的
焦炭而感到困擾,他便用低價買進,再賣給官營的深川水泥製作所,
並收購煤焦油,製作並販賣石碳酸,因而致富。
在過程中,他開始在抄紙會社(即今王子製紙)往來,
因而獲得公司創辦人之一的澀澤榮一的賞識。
1880年,政府開始把官營企業轉讓給民間,淺野開始把目光轉向水泥業。
1884年,在澀澤的資助下,他承攬經營深川水泥製作所,並改名為「淺野
水泥株式會社」。
因為基礎建設的準備而導致水泥需求量急增,
讓公司賺了不少錢。
1884年,成立磐城炭礦。
1893年,成立「門司水泥」(門司セメント ) 。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淺野想從海外獲取利潤,因此關注進出外國航路,
在澀澤榮一和安田善次郎的財務資助下,淺野於1896年成立「東洋汽船」,
成立後就立即前往歐美視察。
回國後不久就購買打狗山一帶的土地。
1898年,在澀澤、安田的支持下,成立「合資會社淺野水泥」
(合資会社浅野セメント ) (今太平洋水泥)。
淺野認為日本的港灣必須利用駁船運送貨物,缺乏便利性,
因此在明治41(1908)年向神奈川縣廳提出「鶴見・川崎附近的
填海造陸」的事業許可申請。
此項事業計畫是以淺野花了5年時間進行的實地調查為基礎,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浩大工程。
包含了填海面積500萬平方公尺、長達4.1公里的防波堤、開挖運河、
道路・鐵道設施、橋樑、繫船設備、航路標誌等,
這項填海造陸計畫是要建立完備的一大工業用地。
實際上,此填海工程耗時15年,終於在昭和3(1928)年完工,
後人將這塊開發地稱為「淺野海埔地」。
完工後,淺野水泥、日本鋼管、淺野製鐵所、旭硝子、日清製粉等
公司陸續進駐,成為京濱臨海工業地帶的核心,
淺野於是有「京濱工業地帶之父」、
「日本的臨海工業地帶開發之父」的美譽。
為了貨物輸送方便,台灣總督府希望能填海造陸,
但因為資金問題,改以「官民合作」的方式改造打狗港。
由總督府土木局擬定計畫,民間出資,淺野進行填海造陸的工程。
1900年,淺野向總督府提出許可,
希望能在打狗港進行填海造陸工程。
1907年,填海工程完工。完成共38,688坪的填海地,
稱為「鐵道部埋立地」。
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也搬到此地設置。
1908年,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開工。
但因總督府有財政困難,便要求淺野總一郎捐出3萬6千多坪土地,
同時,政府也買下他的1萬3千多坪土地。
1911年,築港工程完工,建造了可供船舶停靠的港口。
第二期工程則延至淺野過世後的1937年完工。
第一期打狗築港工程,於1912年完成約九萬坪填海地。
其中約六萬五千坪為新興市街,日本人將此地列為「湊町」、
「新濱町」等行政區,此填海地與「鐵道部埋立地」
即為濱線(哈瑪星)地區。
為了管理以及銷售這些土地,
淺野於1910年在東京設立「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
也在打狗設立支店,是日治時期高雄重要的土地開發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淺野的公司因運送物資和戰時的
特需品而獲得龐大利益,逐漸形成「淺野財閥」。
淺野水泥於1910年來台北設立出張所,經營水泥買賣
。但後來調查發現打狗山上有數量豐富的石灰石礦,
加上臺灣對水泥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淺野在1917年在
高雄田町(今鼓山)設立「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是台灣最早的水泥廠。
在成立淺野水泥高雄工場後,淺野就陸續以驚人的速度創立公司,
除成立銀行外,還設立淺野造船所、秩父水泥(秩父セメント)、
旭混凝土工業(旭コンクリート工業)、淺野石板瓦販賣(浅野スレート
販売)、淺野水泥空心磚製造(浅野ブロック製造)、
日本混凝土管(日本ヒューム管)等企業。
高雄工場所生產的水泥還外銷到中國的福州、廈門、汕頭、香港
等地,也外銷到南洋地區。
淺野水泥高雄工場在戰後成為現今的台泥高雄廠。
昔日淺野水泥高雄工場的紅磚倉庫以及石灰窯,至今依然存在,
於2020年3月26日登錄成為歷史建築。
淺野總一郎亦曾在1919年1月取得水權,
同年9月10日創立「庄川水力電氣株式會社」。
建造水庫的計畫經過多次變更,最後擇址於富山縣小牧地區。
1925年水庫正式動工,1930年落成,名為「小牧水庫」。
水庫高79.2公尺、長300.8公尺,
當時號稱「東洋第一的重力式混凝土水庫」。
1925年,淺野旗下的公司「關東水利電器株式會社」在群馬縣澀川市
建立發電所,1928年竣工。發電所以淺野總一郎的妻子「佐久」為名,
被命名為「佐久發電所」。
佐久發電所在建設時,號稱為「東亞最好的發電所」。
1930年5月,淺野再度動身前往歐美,
6月26日在德國柏林病倒,8月2日返回日本,在大磯町養病。
同年11月9日,因食道癌和急性肺炎逝世。
因淺野所管理的淺野水泥為當時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
因此淺野被稱為「水泥王」。
而自從淺野旗下的公司一間又一間的開張,
他更有「商業王」等稱呼。
淺野曾在淺野埋立開設「鶴見臨港鐵道」(鶴見線前身),
其中的「淺野站」就是以淺野總一郎的名字為名。
大正6(1917)年,以打狗山的優質石灰岩為原料,所設立的
「淺野水泥打狗工廠」,利用縱貫鐵道和打狗港,持續提供水泥給正
加速整備基礎建設的臺灣全土。
其結果是不久後,
臺灣有80%的水泥是淺野供應的,
對臺灣的近代化和打狗港的發展
有著莫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