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
故世人稱之為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
明代中期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
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重臣、教育家、儒生、陽明學者、心理學家,
也是漢字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儒家學者之一,
其哲學思想對中國和東亞走勢和哲學影響深遠,
改變了明朝往後的發展,間接刺激商品經濟發展,
對300多年後日本的明治維新奠定思想基礎,
因此在儒家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統軍征戰。
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
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王陽明,
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
深遠的影響。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
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
《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
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
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
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
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
節選:
「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
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
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
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
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
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
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
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
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
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
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
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
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其名言佳句載述如後 :
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
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
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恒也。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
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