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市玉塘村開基祖吳元益公是太伯公第75世孫,吳祭14世孫。
生於宋寧宗開禧元年,卒於元成宗大德4年(1205——1300),享年96歲。
元益公於元初自莆田遷福清石塘(後改玉塘)開基。
至今繁衍幾十萬人。
廈門同安石潯村吳姓開基祖從師公是福清玉塘村元益公第九世裔孫,
於明洪武二十年,護兄從倫公戌永寧衛至石潯。
吳祭為最早入閩,開發福建的先賢之一。
吳祭是泰伯第62世孫,字孝先,號道成,生於唐開元6年(718),
吳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進鄉。 22歲中舉,25歲授浙江主薄,
37歲任工部屯田員外郎,51歲起官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
史記 :「祭居官清廉,勤政為民。」
卒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享年86歲。
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至衰。
在此局勢下年過六旬的吳祭,為避戰亂,攜家眷30餘人前往福建侯官(今閩侯),
後又遷莆田北隅靈岩山,再徙居黃石之沈浦。
定居莆陽後,率民開墾莆田的南洋和北洋萬餘公頃。
開溝渠挖渠,建海堤,圍灘塗,興修水利,撫民安民。
吳祭生中原望族,居莆陽後潛心辦學,廣設書院,教導鄉民。
吳祭十四世孫元益,字以謙,南宋中期(13世紀初)肇居福清石塘。
至二十三世孫吳從師,號十郎,明永樂三年(1405)由石塘村徙居
同安潯江開基,取石塘、潯江首字「石潯」為村名。
吳從師率男佛乞、佛祖、護兄永寧,蔔居石潯,
復娶傅留娘,誕育三男佛樓、佛安、佛生。
佛乞早逝,兄弟分為四房柱,裔孫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後裔分居汀溪鎮堤內村、吳厝村、竹山村、汪前村、鄭宅村、
塔林下村,西柯鎮後吳村,大同街道溪邊、城內,五顯鎮白石村,
廈門島內石潯街、石潯巷、打鐵街、擔水巷等,
以及南安、台灣、廣東等地。
清代石潯吳姓以武功著稱:
康熙時吳楠授官春江副將,後升南澳總兵;
其子武舉人吳有成任台灣千總、武舉人吳延英任守備;
雍正間有成子吳國英任銅山千總,歷升至遊擊、參將,贈「中憲大夫」;
道光時吳邦榮中武進士,其三落「進士第」保存至今;
咸豐間吳瑞興,從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任金門右營把總,署千總;
同治時吳鴻源任台灣水師副將,升任浙江處州總兵,
中法戰爭時臨危受命任福建水師提督;
光緒時吳榮輝長期在浙江水師服務,後升任守備;
吳文龍任南澳總兵;吳永兆任澎湖遊擊……
清代同安武功之盛,以石潯村為最。
有清一代石潯村行武出身因功而「薦闢」的三品武將人士有:
吳鴻源(廈門提督)、吳楠(南澳總兵)、吳國英(廣東碣石鎮遊擊)、
吳鴻源(廈門右營千總)、吳興標(東山千總)、吳大江(金門中營遊擊)、
吳文龍(南澳總兵)、吳永宗(閩浙水師營參將)、吳永兆(澎湖遊擊)、
吳邦機(廈門前營遊擊)、吳恩賜(萬安營守備)、吳揚樹(溫州中營千總)、
吳宗週(廈門中營左司廳)、吳彩雲(溫州中營千總)、吳宗週(廈門中營左司廳)、
吳彩雲(溫州瑞安千總);
另有:吳有成、吳廷英、吳國材、吳克忠等四名武舉人。
特別是:吳鴻源得賞頭品頂戴、諫封振威將軍。
古代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島、集美、翔安、龍海角尾等地)
三面負山,南襟大海,為「泉漳台三郡咽喉之地」。
瀕海人民以海為田,以船為車,以楫為馬,
曲折多灣的海岸線,使沿海居民「習於水鬥,便於用舟」。
明代兵民抗倭、顏思齊開台、鄭成功抗清驅荷,
清代蔡牽(同安西浦人)起事、李長庚(馬巷侯濱人)圍剿蔡牽、
陳化成(同安丙洲人)抗英等軍事活動,
都湧現出大批同安籍的士兵將領,
所以道光皇帝稱讚「同安為武功最盛之區」,
一個小小的金門島竟有「九里三都督,百步一總兵」的記載。
在施琅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中,許多同安籍的士兵和將領,因功受封,
被《同安縣志》、《金門志》、《馬巷廳志》列入「武功」、「忠義」
的人物就有五十多人。
廈門島上石潯巷的「石潯」源自石潯吳姓,
因早期這裡是石潯吳姓的聚落。
民國時期,石潯吳姓在廈門碼頭勢力強大,石潯巷聚居著許多吳姓的碼頭工人。
廈門以港立市,航運碼頭堪稱城市的心臟,1930年代廈門島內共32座大小碼頭。
當時的廈門碼頭生氣勃勃,形成了吳(洪塘鎮石潯吳)、陳(同安西柯的丙洲陳)、
紀(洪塘鎮的後麝紀)「三大姓」幫派。
三者都是單姓為主的宗族村落,比鄰而居。
三姓族人先後遷徙廈門,為壟斷各碼頭的裝卸業務,
展開了長達半世紀的爭鬥。
廈門碼頭三大姓中,以石潯吳的勢力最大,
勢力範圍為提督路頭(今鷺江道與開元路交會處)、
打鐵街至海後路郵政總局(今鷺江道海後路郵政支局)一帶,
石潯巷便身處其中。
石潯吳曾在廈門碼頭上發生過轟動一時的大事,即「台吳事件」。
1923年9月,在廈門的日籍台灣浪人林汝才為非作歹,
與廈門碼頭「吳姓保衛團」的吳森、吳香桂發生扭打,進而引發「吳姓保衛團」
與在廈日籍台灣浪人「自衛隊台灣浪人「自衛隊」之間的大規模武裝衝突。
衝突期間,日軍派出4艘軍艦,進入廈門第七碼頭(屬於石潯吳勢力範圍)
附近停泊,日軍海軍陸戰隊登陸廈門武裝示威。
但石潯吳姓毫不示弱,利用夜間偷襲日籍台灣浪人居住地,
抓到人後,裝入麻袋,壓上石頭,丟進海裡。
衝突整整持續了三個多月,在彪悍、強硬的石潯吳姓面前,
日本侵略者也無可奈何,最後只能妥協議和。
在台灣台南桶盤淺公墓中有幾座石潯吳姓的墓地,
其中有五品知縣吳國英、修職郎吳光穆等。
通志中亦有同治六年 (1867) 賞戴藍翎軍功六品遇缺儘先既選縣
福州府羅源縣訓導里人吳國英……. 等訊息。
台南將軍數個村莊吳姓,其先人據考據亦多來自於石潯。
應均是衍自於石潯吳氏的裔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