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
蘇軾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
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
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
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係,蘇軾執筆為「側臥筆」,
即毛筆側臥於虎口之間,類似於現在握鋼筆的姿勢,
故其字右斜,扁肥。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
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
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
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
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
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
原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寒食詩》、《醉翁亭記》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
「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題二王書 )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
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 書所作字後 )
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
仆以為不然。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
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 跋庾徵西帖 )
吳道子始見張僧繇畫,曰:「浪得名耳。」已而坐臥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徵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鶩」之論,後乃吧其為伯英再生。
今觀其石,乃不逮子敬遠甚,正可比羊欣耳。
( 書張長史書法 )
世人見古有桃花司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吃。吃此飯五十年,轉沒交涉。
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法。欲學長史書,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 書張少公判狀 )
張旭常熟尉,有父老訴事,為判其狀,欣然持去。
不數日,復有所訴,亦為判之。他日復來,張甚怒,以為好訟。
叩頭曰:「非敢訟也,誠見少公筆勢殊妙,欲家藏之爾。」
張驚問其詳,則其父蓋天下工書者也。
張由此盡得筆法之妙。古人得筆法有所自,張以劍器,容有是理。
雷太簡乃雲聞江聲而筆法盡,文與可亦見蛇斗而草書長,此殆謬矣。
( 記與君謨論書 )
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一樂事。
然常患少暇,豈於其所樂常不足耶?
自蘇子美死,遂覺筆法中絕。近年蔡君謨獨步當世,往往謙讓不肯主盟。
往年,予嘗戲謂君謨言,學書如溯急流,用盡氣力,船不離舊處。
君謨頗諾,以謂能取譬。今思此語已四十餘年,竟如何哉?
( 跋君謨書賦 )
余評近風書,以君謨為第一,而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
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稱也?
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 跋陳隱居書 )
陳公密出其祖隱居先生之書相示。
軾聞之,蔡君謨先生之書,如三公被袞冕立玉墀之上。
軾亦以為學先生之書,如馬文淵所謂學龍伯高之為人也。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
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 跋歐陽文忠公書 )
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髮,膏潤無窮。
後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裕如也。
( 跋王荊公書 )
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學之則無法。
故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
( 跋黃魯直草書 )
草書只要有筆,霍去病所謂不至學古兵法者為過之。魯直書。
去病穿城蹋鞠,此正不學古法之過也。學即不是,不學亦不可。子瞻書。
( 跋秦少游書 )
少游近日草書,便有東晉風味,作詩增奇麗。
乃知此人不可使閒,遂兼百技矣。
技進而道不進,則不可,少游乃技道兩進也。
( 書硯 )
硯之發墨者必費墨筆,不費筆則退墨,二德難兼,非獨硯也。
大字難結密。小字常侷促;真書患不放,草書苦無法。
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萬事無不然,可一大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