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兩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從夏商週三代到魏晉時期,

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一直是經濟文化和科學文明高度發達的發祥地區。

那時,長江南岸多數地區尚未開發,處於蠻荒狀態,人口也很稀少。

西晉未(317)中國北方發生了持續300年的大戰亂,

北方人民開始從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向南遷移,

開始了對長江以南的大規模開發。

在這場300年戰亂中,中原地帶的許多地方,

不斷出現《晉書·食貨志》説的白骨蔽野,田園荒廢,民多饑乏,

奔迸流移不可勝數的悲慘情況。

因此,中原士族和平民多避禍求生,被迫從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帶

向南方逃亡遷移,史稱流民。

士族和老百姓逃亡避禍的地區

北起上黨,西連弘農,東至淮陽,南到壽縣和固始。

據《左傳》、《史記》等正史和宋鄭樵《通志·氏族》、明《萬姓統譜》、

《姓氏博考》等共有兩種記載:

一種記載是,連姓,周公之後,上黨開宗,葵丘著跡,

這裡明確指出連姓是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後,其中葵丘著跡,即指連稱。

另一記載是,連姓,春秋時齊國大夫連稱之後也,葵丘著跡,上黨開宗,

這一記載未提周公之後,但明確指出連姓是連稱之後。

連稱在春秋第一大國的齊國擔任大夫的。

連稱既為齊國大夫,為何連族族源地在山西上黨?

話說這是因為山東省和山西省行政省區的設置是明朝才劃分設立的。

古代將太行山以西泛稱山西,以東泛稱山東,

只是一個很大的地理概念,不是行政區劃。

上黨位於太行山中心,是一個太行山高原盆地,即今長治襄垣一帶盆地。

古人因其地勢很高,與天為黨,故稱上黨。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時期,齊、晉、燕、趙、魏、秦、韓

都曾奪取和佔有過上黨,上黨也就不斷改變過歸屬。

連稱和子孫族人當在此時由齊桓公留駐這個北方重地太行山之巔的上黨。

連族由此開宗向外發展,所以史稱連族上黨開宗。

連姓入閩始祖為連愷,于晚唐中和年間由葉州棄官奉雙親入閩,

這可能是最早入閩的上黨連族先賢。

第八代名連敬、連教,第九代名連治,官為右丞相兼護國大將軍。

因朝政不良,連治三諫不納,遂棄官歸隱福建興化府仙遊縣山區定居。

生一男名連應祖,應祖生三男,名連鉞、連釗、連錫。

連鉞一派分佈約在仙遊、延平、沙縣、大田、奎城、漳州、龍岩一帶。

連釗一派分佈約在泉州、惠安一帶。

連錫一派分佈約在泉州、德化、莆田一帶。

後連釗遷居泉州惠安,為惠安連族始祖。

從上黨族譜顯示的情況,中晚唐到宋、元、明、清歷代,

上黨連姓人士遷入中原和南方閩粵的原因,大多為中下級軍官,

或其任職有關軍事職務被派往沿海守衛海防有關。

純粹擔任文職官員遷往閩粵的史書未見,為經商貿易遷往閩粵的

史書亦未見,辭官退隱民間和因避亂遷往閩粵的雖然有,但較少。

遷往的地點大多先在福建,

後由福建而廣東,而台灣、港澳和東南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