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早期文風不盛,綜觀清領時期澎湖廳獲取舉人功名者,
包括「欽賜舉人」辛齊光與「開澎進士」蔡廷蘭在內,全澎湖具備
「舉人」身份者僅有四名,
其中媽宮社東甲便出了兩名舉人,
分別是鄭步蟾和郭鶚翔(1839-1907)。
鄭步蟾較郭鶚翔年長且早逝,
郭鶚翔在光緒28年(1885)間,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之故,舉家搬遷至原籍(福建漳州),
光緒33年(1907年)在福建溘然長逝,亦安葬於彼。
郭鶚翔(1839—1907)名杏林,字鶚翔,號薦秋,
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東甲人(今澎湖縣馬公市),
同治庚午科(同治九年1870)舉人,澎湖文石書院第35任山長,
以字行於當世,清領時期澎湖第四位舉人,
亦是最後一位,故又稱澎湖末代舉人。
郭鶚翔祖上郭其讀原籍福建漳州府龍溪,
媽宮社東甲始祖郭其讀,係錦湖14世裔孫,乾隆年間徙澎。
郭鶚翔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為遷澎第四代,其出生於媽宮
東甲為澎湖地區文風鼎盛之處,曾出過多名秀才,
僅郭家一門便包括其父郭朝勳(名媽建)、堂伯父郭朝熙(名媽喜)
以及胞弟郭健秋等在內,首位媽宮舉人鄭步蟾亦出身於媽宮東甲,
故當時有「東甲好筆尾」之美譽流傳。
郭鶚翔幼承庭訓使然,聰敏勤學,惟當年因澎湖交通不便,
應試時受舟車勞頓之苦,遲至32歲才中榜,為同治九年(1870)
庚午科趙啟植榜第62名的舉人。
同治十年(1871),郭鶚翔在中舉第二年即出任文石書院第35任山長。
光緒元年(1875),東甲北極殿發起重修,當時鳩資主導的有鄉紳高其華
(後出任清代武官千總),媽宮舉人鄭步蟾以及郭鶚翔三人,為東甲北極殿
建廟有史以降,首度非由官方主導的重建工程。
光緒十年(1884),台灣清法戰事(西仔反)起,澎湖為戒備法軍入侵,
郭鶚翔曾偕其他澎湖士紳頭人蔡玉成、黃濟時等奉朝廷諭令操辦團練,
共同保衛鄉里、抵禦外侮。
在法軍撤退後,因媽宮城隍廟外觀受損,
郭鶚翔亦出面募款重建廟宇,相關事蹟載錄於時任(代理)
澎湖通判程邦基所撰的「重修城隍廟碑記」之中。
光緒十五年(1889)赴往彰化縣,出任臺灣府儒學教授,
光緒十七年(1891)調任臺灣縣的儒學訓導。
光緒十八年(1892),金門舉人林豪應時任澎湖通判潘文鳳之聘
重修《澎湖廳志》,在翌年刊行之前,郭鶚翔曾參與修撰、校正的工作,
對澎湖文、武兩途可謂貢獻殊勝。
光緒廿一年(1895),馬關條約之後台灣、澎湖地區逢清日易幟,
郭鶚翔因不願接受日本帝國統治,從彰化縣攜眷悉數遷往祖籍漳州居住。
光緒卅一年(1905),郭鶚翔曾短暫返澎,與胞弟郭健秋(字鶚騰)協分
家產,延請時任媽宮街長鄭步雲見證,並在當年九月留下「詒我孫謨」
之著名分家文件。
光緒卅三年(1907),郭鶚翔病逝於福建後,
其子孫即舉家遷返澎湖定居。
郭鶚翔於家書之中署名為郭臨。
郭鶚翔曾在東甲北極殿題有楹聯,但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東甲北極殿遭美軍轟炸,已焚毀不存。
光緒乙亥年季秋之月落成
胡然帝胡然天儼帝天而共凜
美哉輪美哉奐合輪奐以重新
大挑教諭庚午科鄉進士里人郭鶚翔敬獻
郭鶚翔元配鄭氏佩,乃鄭步蟾之妹,兩人生有三子,
二子郭光烈則娶鄭步蟾女兒鄭氏滿為妻,
鄭郭兩家可謂親上加親。
郭鶚翔之弟郭健秋(字鶚騰),在日治時期因應文石書院
改制為澎湖孔子廟,出任管理員一職。
今澎湖天后宮正殿楹聯之一,董事有落款「郭鶚騰」之名。
郭丕源原名郭生財,其父親為郭健秋,
《澎湖縣志人物志》有傳。
郭生財家學淵源,詩詞書法均有可觀之處。
其子郭自得日治時期為澎湖廳雇員,
戰後為澎湖救濟院院長。
郭鶚翔姪孫郭石頭(1900-1963),
曾當選澎湖縣議員及二、三、四屆省議員,
戰後在澎湖政壇上極有影響力。
郭石頭(1900-1963),明治33年(1900)出生於今澎湖縣
馬公市啟明里,別號青巖。大正元年(1912),以13歲幼齡入上瀧組,
後在日人運輸機構服務。
昭和9年(1934)任馬公融通信用組合常務理事。
昭和10年(1935)1月由澎湖人所組織之馬公共通信用組合
召開總會並選舉理監事,由郭遠任組合長,理事有張溪泉、
高恭、方勇、蔡獎等人,郭石頭與許良、邵魁則榮膺監事,
顯見郭石頭在馬公商場已有一席之地。
昭和19年(1944)任馬公街農業會副會長。
二次大戰甫結束,郭石頭邀集各界組織治安委員會,任主任委員,
維持地方秩序,待中央政府派員接收。
民國35年(1946),郭石頭當選澎湖縣商會理事長暨澎湖縣糧食公會
理事長,任職達10年之久。
同年當選澎湖縣參議會副議長7月召開的澎湖縣參議會第1屆第2次大會,
郭石頭建請「東吉及北島燈臺信號火宜復舊事」以維護航海安全;
「非禁輸出品許可撤廢之件」以便利貨物流通、「請縣內往復及馬公往
臺灣之船隻許可撤廢」以利交通等提案。
民國36年(1947)成立糧食調劑委員會,當選主任委員親向省府請求賑濟。
二二八事件時,以副議長身分與傅縣長、高鎮長等人居中協調努力,
致力誘導群眾,維持澎湖地區安寧。
民國43年(1954)5月2日澎湖縣第二屆臨時省議員選舉,
郭石頭以壓倒性的票數當選,連任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
澎湖西嶼鄉橫礁村與白沙鄉通梁村間,
建請架設吊橋使能連接兩鄉,增加軍事及經濟價值,
因此有後來澎湖跨橋大橋之興建。
小離島交通不便,船隻缺乏碼頭停靠,
郭石頭促請政府建設東吉碼頭,以利離島交通。
馬公東甲北極殿毀於二次大戰砲火,
民國35年(1946)6月,東甲里人以郭石頭為正總董,
許志、藍鋠西為副總董,高慶義等人為正董,發起重修。
澎湖文澳城隍廟,建築大抵於民國38年(1949)間重修,
郭石頭任總董事;正董事有鮑國佐;副董事為林欽賢;
董事諸人為陳壁、莊立、莊有彩、林見來等人。
民國46年(1957)馬公三甲人士爰發起組織觀音亭修建委員會,
也以郭石頭為首發起重修,郭石頭捐金6,000元,
並獻「除一切苦」匾。
民國52年(1963)元月6日郭石頭逝世,
葬於馬公草蓆仔尾公墓地。
郭石頭一生於澎湖貢獻良多,
留給後人無限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