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步蟾(1831-1878)為清領時期澎湖媽宮人士,

曾於咸豐二年(1852)間考取壬子科舉人,亦是澎湖當地著名文人,

並曾出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貢獻良多,

光緒四年(1878)過世後,鄭步蟾在家中「打桶」(即停柩)兩年,

直到光緒六年(1880)才下葬於案山塋地(今馬公市案山里)。

澎湖早期文風不盛,綜觀清領時期澎湖廳獲取舉人功名者,

包括「欽賜舉人」辛齊光與「開澎進士」蔡廷蘭在內,

全澎湖具備「舉人」身份者僅有四名,

其中媽宮社東甲便出了兩名舉人,

分別是鄭步蟾和郭鶚翔。

鄭步蟾膝下有四子順利成年,

前三子鄭祖堯、鄭祖模和鄭祖揚(即鄭子清)為正室夫人李安英所出,

四子鄭祖年為側室夫人朱日春所出。

光緒28年(1885),清廷與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

福建台灣省正式被割讓予日本,四兄弟遂達成協議:

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舉家搬往福建廈門,

二子鄭祖模和三子鄭祖揚則續留澎湖。

鄭應章(又名建成),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城古縣社竹腳村,

出生於乾隆55年(1790),於嘉慶17年(1812)輾轉前往澎湖發展,

自此於媽宮東甲(約今馬公市啟明里)久居。

鄭步雲(1854—1916)亦名鄭步瀛,字馨秋,本名樹桂,人稱「樹舍」。

澎湖廳東西澳媽宮人(今澎湖縣馬公市),清領時期生員、軍職人員、

日治時期曾出任媽宮街區長,在日方文獻中多作鄭馨秋。

鄭步蟾早年迎娶福建海壇鎮總兵吳玉山次女吳氏鳳為妻,

而吳玉山養女朱氏日春做陪嫁,但吳氏鳳入門一年而卒,卜葬於

風櫃尾滬南岸邊,後鄭步蟾復娶李氏安英(善化郡庠生李延棋次女)

為正室夫人,並納朱氏日春為妾,朱日春即鄭祖年生母。

鄭步雲父鄭志德為鄭應章次子,

鄭志德在鄭步雲九歲時亡故,生母葉氏緞則於十一歲時辭世,

其時鄭步雲僅有一弟鄭步梯(1857-1890)尚存,

上有一兄、下有二妹全數早夭,情境堪憐,

祖母唐氏引笑代為撫養鄭步雲與鄭步梯兄弟。

鄭志德長兄鄭懷德乃將鄭步雲收繼膝下,引為次子,

鄭懷德另有一子,即鄭步蟾。

鄭步蟾原為鄭步雲之堂兄,自此成為禮法上之兄長,

而胞弟鄭步梯則延續鄭志德香火故,

並未轉嗣,身份變為鄭步雲之堂弟。

鄭步雲曾受業於澎湖秀才郭朝勳、舉人郭鶚翔,

亦曾隨同鄭步蟾拜入大龍峒的仕紳陳維英門下;

當陳維英過世、門生敬贈輓聯之時,

鄭步蟾排於舉人名單第三位,

而鄭步雲則排於生員名單中第12位。

光緒11年(1885)三月,法國將領孤拔發動澎湖之役攻佔澎湖群島,

鄭步雲當時為澎湖前路軍火總局兼團軍長官一職,

在兵荒馬亂之際,設法保存軍火,並運往臺南繳納,獲得上級嘉勉,

後轉任臺灣本島的軍營文案。

日治初期,鄭步雲,在明治30年(1897)間返回福建廈門,

赴往漳州祖籍所在之處省親,復於明治32年(1899)十二月再回澎湖。

明治43年(1910)八月,鄭馨秋領銜率領26人開辦「澎湖水產會」,

即今澎湖區漁會前身。

明治43年至大正三年(1910-1914)授命出任澎湖廳媽宮街區長,

並出任學務委員、衛生組長等公職,

甚至獲得臺灣總督府授予的紳章。

大正五年(1916),鄭馨秋在農曆八月病逝於澎湖媽宮,享壽63歲。

蒙兄長鄭步蟾之福蔭,按清代舊例,獲「武畧郎」之稱號,

身後原葬於澎湖觀音亭之南側(今篤行十村附近),

後遷葬於媽宮草樹仔尾(馬公市光明里)。

鄭步雲娶妻林氏秀麟(媽宮南甲人),

另納兩名側室王氏玉(媽宮東甲人)、王氏吾(媽宮南甲人),

生有兩子與三女,但僅有長女、次女順利長大成人,餘皆早夭,

故另收有三名養子鄭宏圖、鄭宏洛和鄭宏謨來承嗣香火。


鄭步雲之胞弟鄭步梯,本名植桂,咸豐七年(1857)出生,

幼年讀書無成,及長從商,後從事輪船雇業。

光緒16年(1890)逝世於雞籠,享年僅34歲,

因未有娶親、亦無留後,鄭步雲乃將養子鄭宏謨出嗣。

鄭祖年(1864-1928),鄭步蟾第四子,生於同治3年(1864),

略長於同治4年出生的鄭祖揚,但家族仍將庶出的鄭祖年

列為第四子,嫡出的鄭祖揚列為第三子。

光緒14年(1888) 間,鄭祖年進秀才,時年25歲,

是鄭步蟾諸子中唯一考取功名者。

光緒18年(1892),「金門文人」林豪再度獲澎湖通判潘文鳳應聘,

將未刊行的《澎湖廳志》重修,並延請澎湖鄉紳蔡玉成、黃濟時協修,

經兩個月刪補之功方成,

《澎湖廳志》於光緒19年(1893) 正式付梓刊行,

鄭祖年亦在協助編修的名單之列。

日治後,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

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遷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

為此,鄭祖堯與鄭祖年另起新名為祖培和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

不同於長兄鄭祖堯定居廈門,鄭祖年舉家赴往原籍地漳州府龍溪縣古縣社,

開辦學堂,作育英才,投身教育事業,直到1928年逝世為止。

鄭子清(1865年—1931)本名鄭祖揚,字子清,號肯播,

鄭步蟾三子,時人多尊稱「三舍伯」。

鄭子清為正室李安英第三子;鄭子清尚有一庶兄弟鄭祖年在同治3年出世,

年歲略長於鄭子清,但族譜仍將嫡出的鄭子清列為第三子。

根據孫輩描述,鄭子清樣貌威嚴,且體格甚是魁梧。

日治時期,鄭子清受聘為澎湖廳財務課雇員(後作澎湖廳稅務課檢稅吏),

處理當地稅務達二十餘年,可謂深受日本當局器重,他性格親和,作有

「退一步思」之墨寶,引以為座右銘,廣受商界與百姓敬重。

鄭子清幼承庭訓,擅長詩文,

在一新社的樂善堂(鸞堂)擔任錄鸞生,

十分熱衷推廣民間風俗勸善的活動。

鄭大洽(1905-1969),鄭步蟾四代孫,

鄭祖堯後來攜子女搬遷至福建廈門,並以漢醫為業;

其中,鄭祖堯長子鄭少瑜(本名掄昌)即為鄭大洽之父。

大洽九歲那年(1914),鄭祖堯另娶細姨,元配鮑氏桑一氣之下

便帶長孫鄭大洽攜回澎湖長居,並托養於叔祖父鄭祖揚(子清)膝下。

並開始接受日治時期的學校教育,

畢業之後進入馬公街役所擔任工友,後升正式雇員,

日治時期末期受到時任馬公街長三浦光次的器重,

被拔擢為總幹事,大空襲期間因職責所需留守馬公,

直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

戰後,鄭大洽辭去公職,出任菸酒配銷會的常務理事,

這一時期的鄭大洽日趨熱衷地方事務的推動,隨後踏上政途,

便是憑藉長期在馬公市街累積的人脈和財力奠定從政的基礎。

民國35年(1946) ,鄭大洽首次投入選舉,順利當選馬公鎮兩屆鎮民代表。

民國39年(1950),長子鄭澤雄(1926-1949,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畢業,

澎湖水產學校英語科教師)涉入「臺灣省工委李水井等叛亂案」被逮捕,

地方上乃勸進鄭大洽參選議員,便於奔走救子,後順利當選

首屆民選縣議會議長,

但不幸鄭澤雄仍於同年11月29日被執行槍決。

鄭大洽之後於陸續當選第1、2、4、5屆的澎湖縣議員,

並且全數出任議長一職。

鄭大洽九歲起便隨祖母鮑氏桑移居澎湖,

其母親楊氏菊、同胞弟弟與姊妹仍定居廈門,母子分居兩地。

祖母鮑氏桑過世後,鄭大洽不願與叔公鄭子清家人同住,

21歲即入贅來自嵵裡的張家,與岳家家族同住媽宮南甲海濱的張宅,

與妻張春生有五子六女,但子女全數姓鄭。

鄭大洽次子鄭輝雄娶林聯登長妹陳金鳳為妻,雙方互為姻親。

民國58年(1969)9月4日,鄭大洽因糖尿病辭世,享壽65歲。

鄭大洽之墓,原長眠於東衛里、西文里交接一處公墓,

2016年被拆毀,現安奉於烏崁生命紀念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