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為匪首,

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被焚掠一空,

最後殘餘廬舍三棟,故有「三座屋」之稱。

乾隆十二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繼藍之貴之後,

廣招移民,跟循其墾闢舊跡,由芎蕉灣(今朝陽村)向南擴展,至田洋

(今銅鑼火車站)樟樹林等地,一面將居住於該地原住民驅逐於雞隆深山,

一面開墾田園,逐漸形成村落。

乾隆年間 (1736~1795年),廣東吳潮光率吳、彭姓壯丁,

創建老雞籠與新雞籠莊(興隆、新隆村)。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嘉應州人賴聯輝開拓三座屋(竹森村)。

乾隆末年,嘉應州人李應龍開拓三座屋,為銅鑼李姓始祖;

吳琳芳則率兄弟五入,開闢樟樹林。

咸豐初年,惠州人吳立傳率族人由高埔入墾新雞籠(新隆、盛隆村)。

同治十一年(1872),廣東吳同麟開拓老雞籠(興隆村),拓地百餘甲。

後來,清廷解除漢人攜眷渡臺禁令,自廣東來台的墾民接踵而至,

墾民大多聚集在老街(今福興村)一帶,

銅鑼市街也因而初具規模。

竹森村原稱「三座厝」是銅鑼最早開墾的地方,

可說是銅羅灣的發源地。

「澗窩」(莧窩) 是當地的舊聚落,指山陵中的深溝…..

李家祖籍為廣東長樂(現在的五華縣),

來台開基祖為德萬公,譜名應龍,諱緯烈,

是李氏庭芝公長樂開基後第18世祖,

乾隆38(1773)年16歲與父親李維棟渡海來台,最早先居住在當時

歸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現在的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30歲在土牛娶妻連氏,後移居彰化黃子社,經營稻米買賣,

李德萬在黃子社地區居住約十年後購置田產,其父李維棟過世後,

便將母親與弟弟以及侄輩都接到台灣來。

李家在黃子社居住二十多年,當時臺灣常有動亂,

也有閩粵漳泉械鬥等,李家逐漸壯大穩定下來。

大約嘉慶末年李德萬約六十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

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現中苗一帶),並移居苗栗開墾。

根據「澗窩李氏族譜」記載:

在銅鑼澗窩定居,也開始在銅鑼「買田復買山,且耕且闢,

公以為得山得水,終於此而安家焉。

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興建李氏家宅,

也就是目前宗祠惇敘堂的前身。

李德萬生了六個兒子依序為:

騰蘭、騰桂、騰清、騰華(在地方上以武術知名)、騰彬及騰祥。

其後代人才眾多輩出、可以從楹聯題名看出後代的成就,

如李祥甫、李聯璧 (新竹銅羅庄協議會員、三叉庄庄長) 及李白濱等,

都是地方上知名的人士。

淡新檔案中的李騰清案中記載 :

德萬公娶妻連氏,育有六子:

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長房李騰蘭,

裔孫多務農,其三子鎮光為武生。二房李騰桂,宿儒,善貨殖,

曾與竹塹城陵茂商行合資創辦「萬興商號」,並定居苗栗經商;

其子逢馨監生,孫鎮邦武生,曾孫聯璧,

日治時期歷任三叉、銅鑼二庄庄長,頒授紳章。

三房李騰清性敏好學,精岐黃,多才藝。

四房李騰華質體魁梧,性喜習武,頗具武藝。

騰清騰華兄弟二人,曾隨官兵勦平匪禍,均保舉軍功六品職銜。

騰清之三子時珍,以軍功賞藍翎千總,孫鍾萼(後改宗萼,即祥甫),

清代府庠生,極具文才,日治時期亦地方所望重。

李騰華精於武術,子多承其衣鉢,勤習武藝,

諸子中,逢年、逢春、逢香皆武生加六品,逢時五品,逢科例貢生,

孫鍾奇亦是武生出身。

五房騰彬,監生,育有六子。

六房騰祥,青年過世,未娶,過繼二房、四房二姪為嗣。

李家德萬公派下六大房,於道光十七年(1837),

兄弟分產別居,各自發展。

分家後的李家,以三房李騰清及四房騰華派下,

在地方上較為活躍。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李騰華等十五人組織股夥三十二股稱為

「金華生」墾號,招募墾佃百戶,經麻薯舊社原住民同意,開墾三叉河

(廣盛村),經營墾殖、製腦、製材、築巿街並設隘寮和隘丁,

防患大湖地區原住民侵擾,其築之巿街稱為「三叉河街」(今三義)。

竹森村隴西堂李屋,地方人士稱「李聯壁宅」,

建造者為李聯壁,是竹森村惇敍堂應龍公二房騰桂派下,

是應龍公的曾孫,曾任銅鑼區區長。

李祥甫(1862—1943)又名均郎、鍾萼,字祥甫,別字春園,

出身台北府學生員(秀才),父親為苗栗知縣李烇 (即李秀智)。

清光緒13年(1887),曾因代官府收取隘租的人員,收租不公強索銀兩,

李祥甫為此以生員頭銜,與武生邱光忠、邱國霖(秀才)、貢生湯鴻文,

及幾位佃民聯名上奏轄管知縣方祖蔭,希望遏止勒索滋鬧案件,以安農民事。

翌年,經總督卞寶第提薦,旌表其家族五代同堂,其後並曾多次表揚。

光緒17年(1891),應苗栗縣知縣沈茂蔭之邀,與謝錫光、謝維岳,黃文哲、

郭鏡清,杜式桂、曾肇楨、黃肇儒等人共同編撰《苗栗縣志》。

李烇於光緒年間,接替沈茂蔭,擔任苗栗縣知縣一職。

乙未閏五月,署苗栗縣李烇集紳民議守苗慄,請臺灣府黎景嵩

發給餉械,姜紹祖在此役中力戰死之。

日治時期,此間李祥甫曾離開台灣,西渡倡言抵抗日本殖民統治。

後因奔丁憂之喪返台,拒入日籍,產業均遭台灣總督府侵佔。

之後,李鍾萼仍在台灣島內戮力提倡中文漢學。

昭和2年(1927)李招集地方一帶文人以苗栗文昌祠為據點,

共同組成栗社,他亦因文長被推為詞宗。

李祥甫育有多子,其中四子李白濱就職於教育界,

也曾於1960年代參選苗栗縣長,不過遭到勸退。

李玉羅生於1910年,曾任苗栗縣議員、父李金謙,

堂叔公為清末秀才李祥甫,李騰清是其高曾祖父。

曾競選苗栗縣長的李白濱是其堂叔。

銅鑼澗窩李氏「惇敘堂」於嘉慶末年創建 (1820);

最大特色是院子中的鵝卵石鋪面,是李家祖先在創建時保留至今。

鵝卵石又是一般客家夥房常見的的化胎鋪面,

這是因為客家先民相信鵝卵石使用在夥房的化胎,

隱含有多子多孫的風水祈求涵義。

惇敘堂左側土屋是東寧才子丘逄甲出生地,

丘逄甲父親丘龍章設館於惇敘堂後方。


門前左邊空地一角,

目前尚保存李騰華當年練武使用之舉石兩塊;

另有方型石筆架石,可見當時文風之盛……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