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
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
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1801),為人廉靜,好讀書,
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
道光十七年(1837)秋試中舉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
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咸豐九年(1859)以病歿於任所。
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馬公市興仁里,
是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
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今。
現在的興仁里本來稱為「雙頭跨」,
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則寫成「雙頭掛」;
《澎湖紀略》稱為「雙頭跨社」,屬於林投澳。
可能是因為聚落位居週圍都有高地,兩(雙)端(頭)都有山丘
可跨(掛)而得名;至於所跨的是那兩個山丘則莫衷一是,有人說
是拱北山和犀山(菜園里北側),有人說是城頂(即拱北山)和
「山頂厝」(已被剷平),有人說是指聚落東側及西南方坡丘;
也有人認為是以蔡氏先人定居於拱北山南麓的低窪地,
東西兩邊都有比較高的坡丘。
明崇禎17年(1644)金門的蔡鳴震率領瓊林蔡氏新倉二房
及新倉三房族人渡海,到原稱「窩裡」(今興仁水庫南端一帶)的
「前寮下」搭寮捕魚。
後來因為不堪海盜侵擾,而內遷到今澎22號道路以西,
俗稱為「破厝桶」一帶,自此久居。
蔡姓先祖蔡鳴震於明崇禎年間由福建金門遷徙至本地開墾,
其後裔繁衍後分別往東文里、案山里、井仔垵、湖西村、鼎灣村、
西嶼鄉赤馬村等地發展,稱為雙頭掛蔡氏。
參加科舉殿試榮獲二甲61名,為台籍人士名次最佳,
足可表現蔡廷蘭文才;遭風漂流安南經歷步履之遠;
江西省任官品階之高在當時的澎湖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更是澎湖唯一的進士,享有「開澎進士」之稱。
下以年表方式列出蔡廷蘭的一生59載的行誼:
嘉慶6 (1801) 年誕生於澎湖廳林投澳雙頭跨社。
嘉慶18 (1813) 年13歲,通過臺灣學政道考,入臺灣府學為附生。
嘉慶19 (1814) 年14歲,歲考錄取第一等第一名,依序補為澎湖廳廩生。
道光5 (1825) 年25歲,再次赴鄉試,落榜之後首次回金門瓊林拜謁祖廟。
道光8 (1828) 年28歲,幫澎湖通判蔣鏞補輯《澎湖紀略續篇》,
次年完成,但未刊行。
道光11 (1831) 年31歲,澎湖大旱,擔任澎湖廳義倉總董。
道光12 (1832) 年32歲,福建興泉永道長官周凱在澎湖賑災,
廷蘭賦詩陳述澎湖風災的情形,
周嘉許蔡生「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
《澎湖紀略續篇》經周凱削正並作序後付梓,名為《澎湖續篇》。
道光14 (1834) 年34歲,受聘主講臺灣縣引心書院(今臺南市)。
道光15 (1835) 年35歲,三赴福州省城鄉試,再度落榜,回澎時,
遭遇颱風,船隻飄抵越南。次年歷經一百多天的水、陸路行程,
於5月8日返回澎湖,之後刊行《海南雜著》一書。
道光17 (1837) 年37歲,被舉為丁酉科拔貢,四赴福州省城鄉試,
並中劉志摶榜第31名舉人;同時擔任臺南崇文、引心及澎湖文石三書院講席。
道光20 (1840) 年40歲,與同儕林梅樹、呂世宜等人商校成刻恩師周凱
《內自訟齋文集》,版藏呂氏「愛吾廬」。
道光22 (1842) 年42歲,澎湖廳前後任通判玉庚及王廷幹聯名贈匾「鄉國善士」,
嘉許對賑災勸捐撫卹的表現。
道光23 (1843) 年43歲,代表澎湖廳上書乞留因案遭下獄的兵備道姚瑩;
並立碑文及柱聯於金門瓊林「蔡氏宗祠」和「欽旌節孝」坊。
道光24 (1844) 年44歲,進京會試,中式孫毓溎榜209名,
在北京紫禁城保和殿殿試為二甲61名,賜進士出身,
即用知縣,籤制分發江西省。
道光26 (1846) 年46歲,回金門祭祖,為瓊林「一門三節坊」
的中聯題字及當地「大道公宮」掛「至誠之道」匾;
返澎後並在雙頭跨舊宅旁建「進士第」,
並赴媽祖廟後殿清風閣上掛「功庇斯文」匾。
道光29 (1849) 年4-7月49歲,任江西省峽江縣知縣3個月。
咸豐2 (1852) 年52歲,任江西省鄉試同考官,冬改任南昌水利同知。
咸豐6 (1856) 年56歲,任江西省豐城縣知縣。
咸豐7 (1857) 年57歲,組織團練圍堵太平軍;勸捐修復豐城縣熊坊壋土隄等。
咸豐8 (1858) 年58歲,勸捐修復豐城縣境內多處土、石隄及被沙塞的糧田;
也重修豐城縣縣治大堂及考棚;冬,因軍功保升同知賞載藍翎。
咸豐9 (1859) 年59歲,卒於江西省豐城縣知縣任內,
並運棺回澎湖安葬。
蔡進士廷蘭墓園,原本位於拱北山麓,
後因日治時期拱北山被徵收為軍事用地,乃於日治大正時期
再遷烏崁頭(烏崁第七公墓,今烏崁懷恩堂生命紀念館東北方)。
其墓碑文字如下:
皇清
同治五年歲次丙寅葭月吉旦
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
任江西豐城縣蔡公香祖墓
承重孫 慶祺
孝男 鴻祥 江原
孫 守仁 守德
守義 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