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鄉位於雲林縣西北角,西濱台灣海峽,北隔濁水溪

與彰化縣為鄰。地處沿海地區,濁水溪出海口,地勢平坦,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墾首

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

橋頭、沙崙後、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

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開河口時,被溪沖壞,街肆荒廢,商勢全移於西北麥寮。

當時麥寮因新虎尾溪之故,形成一麥津渡船頭,

與大陸貿易之貨物皆由此船頭進出。

因當時麥寮盛產大麥與小麥,農民為運輸方便,在船頭旁搭一寮仔,

專門堆放成包的麥子,當時人稱此寮為「麥仔簝」。

某年時新虎尾溪暴漲改道,麥津渡船頭也因泥沙堆積而淤塞,

後來的人就以麥仔簝代表全麥寮。

之後,又衍申為麥簝街,最後改為麥寮。

清朝時期稱為頂許厝簝莊,

日治時期屬嘉義廳時(約1909)改為海豐堡許厝寮庄,

至1920年改屬台南州時又改為許厝寮大字許厝寮,隸屬虎尾郡崙背庄,

光復之後稱三盛村,民國103年7月1日由三盛村分離出來成立中興村。

康熙年間,泉州人許遠元、許連光開拓此地,

因此稱為「許厝寮」,居民至今仍以許姓為主。

昔日村民以捕魚維生,大正九年(1920)洪水為患,

本地聚落雖未散住,但有許多村民移至褒忠鄉馬鳴山、

麥寮鄉施厝村、豐村或麥津村。

橋頭地方的在地人還將橋頭分為「頂橋頭」和「下橋頭」,

其分法是以橋頭的主要道路仁德路為界,

北方稱為「頂橋頭」,南方稱為「下橋頭」。

在橋頭村與施厝村之間有一部落稱湖仔內,

因早期居民依道濟禪附近的池塘畔而居,因此稱為「湖仔內」。

社區住戶以「許」、「林」兩姓佔絕大多數,

其他為外地移入經商為多。

康熙六十一年,基隆夥長許略與噶瑪蘭社夥長許拔,隨藍鼎元檄防;

同年間泉州人許遠元、許連光入墾於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

許遠元初到麥寮許厝寮開墾拓荒,落地生根,

到光緒十年(1884)其後人許永春取進縣學,再者如:

麥寮一門雙傑許明若、許錦若兩秀才。

《閩台百家姓.許姓》載:

「據廈門市翔安區內厝蕭山許厝村《許氏族譜》載:

康熙末年,許遠元入墾雲林縣麥寮山。」

據橋頭許家族譜記載 :其先先於自晉江龍湖亭,

龍江始祖為許五郎( 字正求,號東慕)

臺灣始遷祖 即為 許遠元 (字墨仁,號守元 (帝字輩) )

橋頭原有一棟充滿古味的古厝,

為前清秀才許永春的父親許國三所建,

許國三在日治時期曾任海豐堡第七區庄長,

古厝為三合院型式,於昭和5年(1930)興建,

從其外觀與內部裝飾來看當年應該花不少錢。

門楣上的「愛吾盧」三字所吸引,顯示主人相當珍愛這棟房子,

門前一對石柱上刻著「挹林壑之清曠,樂琴書以消憂」的楹聯,

文字中充滿怡然自得的氣息。

除法書法楹聯外,大廳內還有多幅精彩的彩繪作品,

為中部著名的彩繪司傅柯煥章所畫,彩繪題材多為文人雅好與花鳥繪畫。

可惜古厝已荒廢於雜木林之間……

許浩,字國三,號嵩立,在外以字「國三」為名,

為清康熙年間來麥寮開墾的許遠元後裔,

日治時期曾任海豐堡第七區庄長。

從其後人留下的手稿資料來看,許國三自幼聰明,文武雙全,學問、

醫術、雕刻皆有相當的水準,尤其是在雕刻方面,

橋頭泰安宮與麥寮拱範宮都有其所雕刻的神像。

處世嚴謹 ,教育子孫甚嚴,有一次為了教訓其孫,

還追逐了數百公尺之遠。

橋頭泰安宮沿革碑上的一段文字 : 「相傳本庄先民許浩,

任日據時代區長之時,有日午間蕭太傅顯像托夢,指示他赴海邊攜回

一塊香木,雕刻金身供奉。

許浩乃依其形像,延請唐山神像雕刻師張闇,雕刻蕭太傅黑面神尊,奉祀於住宅。

此尊神像高僅八台寸六,安座九龍椅,現奉於殿中,為本宮之開基祖神……」

碑文上出現的「許浩」原來就是許國三。


許國三生有三子,

長子許烟鑄,字德政,號純仁;

次子許昆山,字永春,號孔亮,在外以「永春」為名;

三子許千,號純德。

許永春生性謹嚴,於清光緒10年(1884)考取秀才,

在麥寮街與濁水溪北岸的海墘厝庄教育子弟,並熱心公共事務,

頗得地方人望,因此經總督府認可,

在明治30年(1897)授佩紳章。

日治大正7年(1918),麥寮信用組合(麥寮農會前身)設立之時,

許烟鑄和許永春皆為其中的出資設立者之一,許永春更是經總督府

身家調查認定後,出任麥寮信用組合的監事一職。



麥寮拱範宮在昭和5年(1930)改築時,許烟鑄為重要的出資者之一,

其名字還出現在拜殿的日治改築石碑上,與修繕用事備忘錄裡,

此外,許烟鑄和許千兄弟兩人還一起出現在拱範宮的獻金木板上。


許國三父子在日治時期,

對地方政事與宗教事務有不少的影響力,時光荏苒,

而今只能從過往的點點資料中,

遙想他們當年的事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