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丑之助(1877—1926)常以森丙牛、森為筆名發表文章,
是一位生於日本京都五條室町的博物學家,
最高學歷為長崎商業學校肄業,18歲時以陸軍通譯身份到臺灣,
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將近三十年,直至1926年搭乘內臺航路輪船途中失蹤。
其研究踏查範疇不僅止於臺灣原住民、民俗物件、考古的人類學調查,
於植物的採集與研究也多有涉略,是日本時代初期的臺灣博物學家,
也因為對於臺灣原住民研究的熱愛和貢獻,
被譽為「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
其所採集之標本,多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
森丑之助早年就讀於長崎商業學校(今長崎市立長崎商業高等學校),
16歲輟學離家,開始過著漂泊的生活。
1895年5月,以陸軍通譯身分前往臺灣,實地研究台灣原住民;
多次走遍台灣全島,探訪當地部落,收集不少人類學、歷史學、
民俗學、考古學、植物學、地理學資料並整理成書。
有「臺灣蕃通」、「臺灣蕃社總頭目」的稱號。
1900年,森丑之助與鳥居龍藏在臺灣山地進行人類學調查時,
臨時興起攀登新高山的念頭,在忍受兩天幾乎斷糧的危機後,
一行人越過塔塔加鞍部,經前峰、西峰,
於4月11日早上登上其主峰。
同年十月,森氏經鳥居龍藏介紹,
加入亞洲最早成立的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成為會員。
1905年,總督府殖產局設立「有用植物調查科」,
在臺灣總督府官員暨植物學者小西成章的引介之下,
森氏受聘為囑託,擔任植物採集工作,並在私底下持續進行蕃族調查;
1910 年川上瀧彌所著《臺灣植物目錄》即是有用植物調查成果。
1908年,總督府殖產局博物館開館後,任命森氏為「歷史部」之一員,
負責資料展陳與解說。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增設蕃族科,
森氏受聘為三十位囑託之一。同一年,其妻森龍子生下長女森富美,
然而遲至明治四十三年六月才與森龍子登記結婚。
1915年5月17日布農族拉荷·阿雷引發大分事件後,
森丑之助倡議非鎮壓式的理蕃事業以及賦予原住民自治權的
「蕃人樂園」,但未曾獲得官方認同。1923年9月1日,由於關東大地震
影響,存放在東京(西麻布)家中的大量臺灣原住民相關資料
和未出版的手稿毀於火災。
1926年7月,森氏自基隆港搭乘內臺航路輪船「笠戶丸」返日。
行船途中,在7月4日失蹤,船上僅留有鞋子、手錶和雨傘等個人
物品,並未留下遺書,享年49歲。
直至二戰後的1947年,東京戶政單位受理森富美提出的失蹤通報,
森氏戶籍欄最終註明為「昭和8年7月4日確認業已死亡」。
森氏對臺灣人類學與原住民族研究貢獻良多。
森氏曾在〈臺灣蕃族の調查に就いて〉一文中,
提到自己進行田野時必做的六項調查內容:
體質人類學調查。使用體質測定表與人像攝影,以了解不同原住民族。
森氏的體質測定表,是由日本東京人類學學會創始者之一、東京帝國
大學教授坪井正五郎所提供,並寄至臺灣。
坪井正五郎曾於1889-1992三年間留學英國,
亦是鳥居龍藏的老師。
考古遺跡探查進行原住民石器時代遺跡的發掘紀錄,
亦是臺灣巨石文化的第一拍攝者。
森氏在1911年《臺灣時報》發表的〈臺灣に於ける石器時代の
遺跡に就て〉(上、中、下)中,便記載了169處石器時代遺跡,
為臺灣考古人類學提供了基礎研究。
神話傳說的採集與比較研究:
陸續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臺灣時報》、《東洋時報》
等報章期刊,以及專著《臺灣蕃族志》第一、二卷中。
語言採集已出版的相關專著有《ぱいわん蕃語集》、
《阿眉蕃語集:アミス族》與《ぶぬん蕃語集》等。
民族誌資料採集與研究:森氏採集與分析的內容,包含各部
落社會組織、埋葬文化、懲罰慣例與經濟活動,以及原住民
部落與日本政權、商社之間的互動與文化觀察等,
內容散見各報章雜誌。
此外,1900-1901年森氏曾跟隨小西成章學習植物學知識與標本採集方法,
並在1906-1909年擔任有用植物調查科囑託期間,協助大量採集高山植物標本。
中文植物學名冠上「森氏」或拉丁文學名含「morii」者至少20種,
例如森氏櫟(Cyclobalanopsis morii)、森氏當歸(Angelica morii Hayata)、
森氏菊(Dendranthema morii)、森氏薊(Cirsium morii)、粗毛懸鉤子
(Rubus morii Hayata)、玉山耳蕨(Polystichun morii Hayata)等。
森氏亦參與了臺灣地理研究重要發現:
1908年11月,在八個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嚮導協助下,
由蕃務本署主任技師野呂寧、測量囑託志田梅太郎、蕃務囑託森丑之助,
共同組成新高山山脈定位之探勘、測繪的「南中央山脈探險調查隊」,
最終確認了新高山連峰並非中央山脈的附屬支脈「南中央山脈」,
而是一個獨立的新高山(玉山)山脈。
在評價方面,
宮本延人讚其「早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第一人」,
鳥居龍藏亦認為森氏是「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