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樓位於中正路轉中山路入口處,是鹽水鎮唯一的歷史建築,是一棟二層樓木造建築。
因屋頂造形呈八角狀,故稱八角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當時正是鹽水港最繁盛時期,而建造者便是此時的
大糖商葉開鴻及他的兒子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共費十年才完工,可見工程之仔細。
八角樓的建材來自大陸。話說昔日每逢葉家運糖商船抵達大陸之後,便會載布匹回來,並用福杉、磚、石當「壓艙」。
這些壓艙物便是八角樓的主要建材。
八角樓的主體由十二支長二十四公尺的大福杉支撐,直通二樓。所有木材接合之處,全部用榫接方式。
建材、師傅全來自福建。沒有設計圖,全憑師傅的巧思與巧手。
因此,建築古樸可是雕工卻精細無比。
窗櫺的「茄苳入石柳」(先把花木鳥獸刻在茄苳木上再鑲入),二樓迴廊外的百葉窗、門窗、樑柱等,
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八角樓原是葉家大厝的第三進。
葉家大厝的第一進在昭和十年拆除部份,其餘被美軍炸毁。
第二進於昭和十七年因日本為建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廣場而拆除,原建材由翁鐘五醫師購買,重建於武廟路旁。
第三進則被日本人保留下來,做為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下榻此處,而這第三進便是現在的八角樓。
至於第三進後方的花園,現在已改建成今日的郵局。
前清時代,舟船往來於福州鹽水之間,極盛時期,鹽水的商務熱鬧全台排行第四,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
當時的製糖業極為發達,其中一位葉姓的泉州商人在此發跡落腳。
「葉連成商號」以經營糖業聞名全台,為當時鹽水巨富,
葉家宅院的後方巷道,昔日即由葉家商號連接設立,因而以「連成巷」為名。
葉開鴻之後四子(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中,又以葉瑞西(1841-1912)才情最為出眾,
葉瑞西為前清秀才,因晉捐有功,欽加內閣中書銜,賞戴五品文官,後任新竹縣儒學正堂,
博賢群典,精通文藝,與楊式金、翁煌南合稱「月津三名士」。
由於葉家是大糖商,家族企業龐大,因此,開設許多商店,這些商店所在位置,
即在八角樓後方巷道內,因此,這條巷道又稱為「連成巷」,指的是葉家商號連接而成之巷。
這條巷子至今仍在,只是繁華不再。
但從古商號日漸風化的上等磚牆上,不難想像,昔日之風光。
1895年10月日軍由布袋港登陸,進攻鹽水,葉瑞西曾率義勇團作抵抗,終時不我與而歸降。
乙未戰役時,日軍攻克鹽水,任職日軍第四旅團長「伏見宮貞愛親王」帶著一萬五千名士兵由布袋港登陸,
隨即對台展開猛烈攻勢,十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兵臨鹽水,選擇八角樓做為下榻處,並採以為指揮所,稱之為「御舍營所」。
昭和十七年(1942) 日方為將八角樓改為伏見宮紀念館,’強行拆除葉家大宅的第二進並遷走葉家後裔。
翌年花費三萬餘圓的伏見宮紀念館完成,並設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
以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曾居住於此的事實。
而在後門門額上也多了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
據聞日治時期,路人行經此地都需脫帽行禮,八角樓也因此成為殖民的見証……..
明治30年(1897)葉瑞西獲總督府頒授紳章,任鹽水保良局長、鹽水港區街庄長、嘉義縣參事、台南縣參事。
明治36年(1903)與府城糖商王雪農、柳營劉神獄、鹽水翁煌南等人設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為台灣當時四大新式製糖會社之一。
葉家以經營糖業起家,「葉連成商號」曾紅遍全臺,不但是當時鹽水巨富,也是書香世家。
日治時期,曾中過清領時期秀才的葉瑞西,便是富而好文的裔族代表;
近代推動原臺南縣文化活動不遺餘力的前任文化局局長葉佳雄,
也是葉家出身的另一知名文化人。
八角樓藏著鹽水的歷史,藏著鹽水的記憶,
風情萬種的從古早走來,雖然遺失了顏色,
卻贏得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