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族譜》記載:泉州賢坂張氏的始祖張天覺,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
以參謀削王仙芝之亂,授南劍刺史,及朱溫纂唐,便棄官避亂入閩。
另相傳本開基祖張天觷公曾是晚唐左班丞相,唐末朝庭官宦惡鬥紛爭、社會動亂難忍,
於是自正棄官攜2妾(洪氏、許氏,髮妻留原籍固始)、帶3子、喚侍從,隨王緒、王潮、王審知大軍入閩,
經浦城、南平、廣東、漳州、同安至賢坂山前停留。
經一番審時度勢、觀天相測地緣後,決意隱身改名就地開基繁衍生息。
本宗又先後衍派晉江、同安、臺灣、緬甸、印尼、菲律賓等處支宗 ……..
張氏始祖自唐末入閩開基(泉州賢坂)迄今逾一千多年,開枝展葉,瓜瓞綿綿,以移居臺灣創業發展尤盛,
已知的有彰化東螺、四塊厝、鳳山中莊、大甲鄉、后里鄉、神岡鄉……等地。
后里的賢坂張氏就是由此派所衍下。
張圻招,乾隆二十年(1755) 從福建南安縣賢坂鄉渡台,此時台中內埔牛稠坑、月眉已有人開墾,
而墩仔腳尚未開墾,所以張圻招選擇墩仔腳為開發之地。
張圻招墾墩仔腳地區,因為水源不足,主要以旱作的旱稻、甘蔗為主,其後代子孫經營糖廍。
張錫遠,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生有兩子,澤響與澤強。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張澤強與張松燕叔姪兩人到大甲東辦事,被誤認為搶匪,遭到砍殺,
澤強當場死亡,松燕手被砍傷,負傷逃回家。 張松燕為討回公道,到福建去告官,後來官司獲勝,加害者財產被判賠。
張松燕因此致富,成為地方上的頭人。
張松紀,則經營糖廍,漸漸地累積財富,在同治元年(1862) 戴潮春事件中,帶領蔗工守護
大甲堡有功,事平之後,受封為六品軍功,家道日隆。
張青雲,生於清咸豐二年(1852),為前清例貢生,世代務農並經營糖部,
明治三十二年(1899) 張青雲投下巨資開鑿內埔圳,由枋寮引大甲溪水灌溉墩仔腳一帶數百甲土地。
內埔圳開成之後,青雲以水易地,用圳水與其它人換取土地,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日治時期從明治三十三年(1900) 至大正九年(1920)擔任內埔區區長,
明治四十一年(1908) 籌設后里公學校(即今內埔國小) , 為地方教育開啟先河…..
張青雲繼承軍功之祿,並且經營糖廍有成,曾獲例貢生身份。
明治三十三年 (1900) 至大正九年(1920) 間,張青雲接任內埔區長。
當時的內埔區下轄八個庄,區役場設在墩仔腳庄。
明治二十九年(1896),發佈「台灣紳章條規」,大正四年 (1915)5月30日宣布隱退,
大正九年 (1917) 接受紳章表揚。
卒於大正十四年(1925),得年74歲。
張堪(1881-1935),號富亭,張青雲次子( 同姓同宗族所生之子,過繼給青雲 ),
張堪繼續其父青雲的開圳引水,開鑿南圳(內埔圳),引大甲溪灌溉,並與圳水流經沿線的居民割水
換地,因而得到300公煩良田。
張堪曾擔任第一屆內埔庄庄長,從大正九年一直到昭和十年,期間長達15年。
在教育方面,張堪曾協助增設月眉分教場(月眉國小),與后里農業公民學校(后綜高中)。
郵政方面,明治四十三年(1910)時,張堪曾捐地設立后里郵便局。
大正十四年 (1925),獲頒授紳章表揚。
昭和十年(1935)4月21日墩仔腳大地震中罹難,享年55歲。
張銀河,張堪的長子,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1935年大地震時,就職於農會 ;
而次子張銀溪則正在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校求學,讀到5年級,還差一年才可以畢業。
墩仔腳大地震,庄長張堪受震災而亡故,日本人後來找銀溪回來幫忙內埔庄的各項重建工作。
張銀溪於昭和十年(1935)7月1日在庄役場就職,並協助地震後復建,
昭和十年(1935)年11月返回日本繼續學業,昭和十一年(1936)3月結業後,再回到內埔庄
擔任會計役職務。昭和十~十四年期間,任職助役,並兼農會理事。
昭和二十年,張銀溪任庄長,兼任農業會會長、防衛團團長、水利會組合評議員。
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在10月25日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內埔庄改為內埔鄉,張銀溪接任為鄉長,民國35(1946)年3月第一屆鄉民代表會成立,
鄉長採間接選舉,由鄉民代表選出,張銀溪以全票(24票)當選第一屆鄉長,
同時張銀溪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每鄉鎮一人)。
張青雲的孫子張喬蔭承襲家族豐沛的資源,加上生性好客因而人脈廣泛,
除了結交『協會』與『詩社』的好友之外, 與新竹的名仕鄭神寶以兄弟相稱,往來熱絡;
唯一的妹妹張鳳錢並且在1931年嫁給清水街蔡家的青年蔡錫琴。
張鳳錢(1911-1935)畢業於彰化高女,
蔡錫琴(1906-1995) 1933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
1940年取得博士學位, 受到杜聰明的邀請,在1950年出掌重整台大內科,
為台灣醫界創立多項先進的醫療流程制度,
是台灣心臟醫學的始祖之一。
賢坂張氏迄今仍是后里地區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