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蔡氏規模較大者可分為二派,即濟陽、青陽兩派。濟陽派以瓊林、許坑、小徑、中下蘭、前水頭、後浦、烈嶼等;
青陽派則以蔡厝、安岐、湖尾等地為代表。
蔡氏入閩源於唐咸通元年(860),蔡用明(字輝)從莆陽仙遊遷到晉江青陽,是為青陽派蔡氏入閩之始祖。
《金門縣志》稱 : 晉代五胡亂華時,即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居民渡海前來金門避難,成為金門有住民之始。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復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氏隨同牧馬侯陳淵來金門牧馬,
成為開發金門的先驅。
晉、唐兩次的移民潮中皆有「蔡」姓居民出現,他門與現住的蔡氏居民間的關係如何,
似可由《蔡氏族譜》中窺見端倪。
金門目前的蔡姓中,有「濟陽」與「青陽」兩派。
「濟陽」派以瓊林村為大本營,並派衍至大金門前水頭、嚨口、小徑、下蘭、後浦(現稱金城)、金門城等各村落,
以及小金門西吳、埔頭、南塘、下田等村落,乃至澎湖、台灣各地,都有其後裔。
「青陽」派則以蔡厝村為始居地,再派衍至金門本島的安岐、湖美西堡、下埔下、營山等村落。
據《金門青陽蔡氏族譜‧族譜記》記載:
「蓋自王潮(846-897)割據,就封吾一世祖父避居江淮,始卜築於武山之陽後峰,而前潮山水之極觀備焉,
且其地居滄浯(金門舊稱)之中,無風沙海戎之患,而足為奠安計矣,然地尚荒蕪,未及開拓,刱始之艱,
歷三、四傳五世祖二十一郎,再闢混淪,廣拓土宇,始克就功,因而號之曰開山祖云,始有銘以載其平生行事。」
另據該族譜〈浯祖跡來厝論〉纂述:「浯人之祖者,乃蘇、陳、呂、蔡也,其姓有餘,無如此四姓大家。
小徑、碧湖、林兜、本處(今之蔡厝村)四姓,地理莫若吾地(蔡厝村),后有來龍武山,前有入懷汶水,
兼鴻漸照影文筆,后世子孫文武相承。」
據此以推,青陽蔡氏渡海來金門的時間點,應在九世紀末葉,與陳淵來金門牧馬的論述似較為吻合。
亦即更早於瓊林蔡氏…….
相傳在唐開元年間,蔡氏7世孫5人在晉江青梅山麓之陽,開設飲食店五間以方便行人,人稱蔡五店市,
後漸簡化為五店市。
可以說,青陽蔡氏一族的發展史就貫穿在晉江青陽的繁榮史之中。
蔡厝地處太武山麓,村前有汶水溪流過,村後山坡上怪石嶙峋,嵯峨崢嶸,早期民間以「山仔兜」為村名。
此地是一個血緣聚落,最早入居的蔡姓,其開基祖蔡一郎於宋末自同安蔡厝卜居於此,遂將此地改名「蔡厝」,以示不忘本之意。
據蔡厝蔡氏族譜記載:
早期的蔡厝位臨海濱,居民以煮鹽為業。到了明代,蔡厝文風鼎盛,著名的蔡復一於萬曆二十三年高中乙未科進士,
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滇、黔、湘、粵軍務兼黔省巡撫,節制五省,
死後贈兵部尚書,諡清憲,載入明史,其宗祠內懸有「七省經略」。
到了清代,蔡登龍於康熙八年高中己酉科舉人,蔡夢蘭於正十二年中七卯科貢生,
科考功名六、七代人達一百多年。
蔡復一是同安和金門兩地名氣很大的歷史文化名人,原為金門蔡厝人,後移居同安縣城。
按 : 蔡復一,字敬夫,號元履。幼絕慧,年十二,作「范蠡傳」萬餘言;
萬曆甲午舉人;明年,成進士。年十九,給假歸娶。授刑部主事;即疏劾石星冒殺平民要功狀,御審處死,中外憚之。
歷員外郎;丁兩艱,服除補兵部車駕,遷武庫郎中。每籌邊事,司馬採以入告前;後疏凡十餘上。
歷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劍,便宜從事,節制五省。
卒於平越軍中,遠近震悼。訃聞,帝嘉其忠勤,贈兵部尚書,賜祭葬,謚清憲。
所著有「遯菴全集」。特祀鄉賢;崇禎間,建祠專祀(「明史」、「閩書」、「府、縣志」等)。
民間盛傳蔡復一目眇、腳跛、背駝、面麻,卻自幼聰明過人。
48歲病故,追贈兵部尚書,安葬於今翔安區內厝鎮小盈嶺大房山。
據《青陽蔡氏族譜》記載,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青陽蔡氏傳衍台灣的人數漸多,
主要分布于台北、台中、嘉義、鹿港等地,其中出過許多對開發台灣建有卓著功業的人物。
像二十七世蔡清水,號澹齋,清同治年間在台中臭水莊牛罵頭定居。
蔡清水耗費巨資買下臭水莊牛罵頭大片荒地一百五十甲的入墾權,
同族人率兒孫協力開發,辛勞苦歷一百五十余年,一改臭水莊牛罵頭荒漠面貌,漸成繁華之街市。
後來蔡清水子孫為紀念先祖開基功業,將牛罵頭改稱為清水街,
即現在台中清水鎮。
曾列為台灣首富的蔡萬霖的先祖蔡守意,
據考證也是衍自於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