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雲年(18741923) 譜名燦慶,字雲年,號吟龍,以字行。基隆瑞芳人,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基隆顏家的重要成員之一。日治時期的知名礦業家。

 

顏家自清代道光年間居於瑞芳鮚魚坑,一直是採礦門閥,以煤礦為主,兼及金瓜石金礦。

1895年,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總督徵收所有礦區開採權,改歸公有。

雲年早歲熟讀四書五經、漢文典籍,曾應科舉,不中,因能臺語、日語,

1896年為日軍瑞芳守備隊通譯,後轉任瑞芳警署巡查補。

 

之後又投身礦業,1897年幫助當局維持瑞芳礦區的治安,並且擔任臺灣人與日本官吏的通譯,

臺灣總督府授以礦權,1899年設「金裕豐號」承租礦區。

 

 1904年取得三爪子坑(今日瑞芳車站一帶)、一坑(今日瑞芳祖師廟一帶)等地煤礦的開採權,接著又陸續

取得侯硐、瑞芳、深澳、平溪、五堵、三峽等地的礦權

 

19183月與日本的三井合名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但由三井擁有實際經營權),

基隆炭礦在之後更佔有臺灣半數的煤礦產量。

 

 1920年成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將原本與「藤田會社」合資的「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與顏家經營的「瑞芳金礦」

併入,成為了掌握黃金、煤礦的大企業,人稱「炭王金霸」。

 

 

 

1921年,顏雲年商而優則仕,出任臺灣總督府評議會評議員。

 

1923年患傷寒不治,年四十九。

顏雲年平日喜好吟詠,大正初年基隆「環鏡樓」落成,先後召開兩次全台詩人大會,後來延聘名士張純甫、李燦煌擔任

西席指導,和事業友朋、幕僚、職員等組織小鳴吟社

後來營建陋園,又召開吟會,會後編輯「陋園吟集」。

「小鳴吟社」在顏雲年、李燦煌的主持下,曾加入瀛社。

而在小鳴吟社成立之前,瀛社每年有一季例會固定於基隆舉行,大多於基隆顏雲年住宅。

後來顏雲年於大正十二年(1924)突然逝世,而後小鳴吟社便編入瀛社,改為「瀛社基隆分部」,

而小鳴吟社也因此結束運作。

 

李碩卿(18821944)原名燦煌,字碩卿,又字石鯨,號秋鱗,晚號退嬰,又號樸亭。

生於清光緒八年八月八日,祖先世代務農,由福建永定遷台後,原居住在樹林鎮。博聞強記,富民族思想。

曾擔任板橋林家私家教席,以及《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

壯年之後,遷來基隆。顏雲年禮聘他擔任記室,彼此吟詠,推動詩風,積極參與台北和基隆兩地的詩社。

學問淵博,才氣縱橫,磊落不羈。雖然個性較為孤傲嚴峻,頗受詩壇敬重。

李碩卿曾創辦保粹書房,又設立「月曜吟社」,教導學生詩文,基隆許多著名詩人,如李建興、張鶴年、簡穆如、

李普同等,都出身他的門下,影響極為深遠。

著有《東台吟草》。

 其子李春霖,有乃父之風,家學淵源,創立網珊吟社,宏揚詩教,不幸感染肺疾,

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四歲。

 

顏雲年於大正初年,先後召開兩次全台詩人大會,後來延聘名士張純甫、李燦煌擔任西席指導,

和事業友朋、幕僚、職員等組織小鳴吟社。

 

李燦煌在網珊吟社成立之時,又聚集他保粹書房門下學生,另立月曜吟社,於每星期一,舉行一次擊缽

 

網珊吟社則創立於昭和元年(1926),網珊吟社的社長為李春霖,主要成員則有陳凌碧、張鶴年、簡穆如等人。

李春霖為漢學家李燦煌的長子,由於家學淵源,才華洋溢,為詩鏗鏘有力,為當時詩壇矚目。

不幸感染肺疾,年僅二十四歲便過世。

所以網珊吟社營運極為短暫,只知在昭和五年至七年之間,尚有活動。

社長李春霖逝世,便停止社務運作,幾乎從未出版任何刊物詩集。

 

張添壽(19031979)  字鶴年,又字季眉,世居基隆市。

日治時期,曾師事李燦煌,鑽研詩詞古文,尤其擅長擊缽吟,為大同吟社創始人之一。

詩作豐富而且飄逸,陳其寅社長稱譽張鶴年與周植夫,可並稱為基隆的詩仙;

另又專精書法,基隆本地許多寺廟楹聯,都能見到他的手筆。

光復之後,他曾任台北瀛社副社長。據傳太平洋之戰,美機炸其家,妻子皆死難,

李遂初以義女七之,惟不才遍尋不著。

 

周步蟾(1870-1929),其先頂雙溪南境大坪人,營〈源泰茂商號〉於街尾碼頭,為郊行之最。

周步蟾以同治九年九月廿六日生,自幼兼習文武,與基隆顏雲年為金蘭契。

乙未之役,日軍自鹽寮入雙溪,據其宅第為指揮所 ; 周步蟾因擔任通譯而發跡,歷任頂雙溪街首任庄長、頂雙溪區長…..等官職,

曾與基隆顏雲年誼昆仲,共同經營基隆小鳴吟社。

大正九年起任雙溪庄協議員,十三年與詩友共創雙溪吟會及平溪吟會皆為首任會長

次年雙溪吟會改稱雙溪吟社,許柱珠任社長。

大正十五年,周氏再任雙溪吟社社長 ,至昭和三年,雙溪吟社改名貂山吟社,復為主盟。

翌年卒,弟景文亦能詩。

雙溪長安街尾還有一處景點就是周家古厝,原來的主人是在日治時期與官方關係良好的周步蟾

不過它的後代已將房屋轉手賣給林姓屋主,自清朝傳承到日治時期的豪宅如今也是牆面斑駁的懷舊古屋,

但從一些小地方仍不難看出當年的屋主建造房屋時的用心。

 

周步蟾與其弟周景文皆是雙溪聞人,周景文還曾入選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物誌,

大正六年(1917年)三貂地區賢達許桂珠、周景文、連文滔、蔡清揚、周士衡等人,鑑於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日本,

為求讓變成殖民地的台灣,仍能保存祖國文化,遂發起「雙溪吟會」,藉此綿延漢學,也推行詩學教育。

雙溪吟會歷經多年的發展昭和三年,雙溪吟社改名貂山吟社,

對雙溪文風的孕育,功不可沒。

雙溪公園裡的某塊大石上刻有一塊奇特的石碑,日治時期所刻: 上邊寫著保我黎民

內容雖被塗毀但字跡仍依稀可見,而下方建立石碑署名者可看到包括莊廷燦、周步蟾….等雙溪名人,

看來內容似乎大有來頭,可惜不見導覽介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