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貴德街上的陳天來故居,舊稱「錦記茶行」,是早期大稻埕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由於當時緊鄰著茶葉吞吐的大稻埕碼頭,因此許多從事貿易商的怡和洋行、德記洋行、領事館
皆聚集在此處,也造就出不少影響大稻埕發展深遠的商賈,陳天來便是其中一位。
大稻埕三大首富李春生、陳天來及辜顯榮三位人士
可說是影響大稻埕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人物……
陳天來因其父親曾受雇於英商怡記洋行,因此陳天來年輕時便協助父親處理商務,接觸製茶
的過程與方法,後來經營茶業有成,更將茶葉擴展至南洋市場。
由於受到其他富商影響,陳天來在退休後便聘請台灣、日本建築師傅興建豪華宅邸,即現今的
「陳天來故居」,整棟建築採中、西式折衷的巴洛克風格,從立柱、拱廊、拱窗等結構,到拖架、
貝殼型兜帽,皆可看出其用材講究,裝飾優雅極具韻致,正面遠眺淡水河美景,近收夕陽美景,
內部空間規劃為一樓的交易場所;二樓的茶商招待所,並留有寬敞的觀景陽台;三樓為住宅之用,
並設有歐式拱窗與突出的三面窗。
即便至今日, 仍是非常氣派的洋樓建築……
陳天來祖籍南安,生於同治11年(1872)。父親陳澤粟,與李春生為好友。兩人在廈門時曾在
同一洋行服務,也幾乎同時渡台。來台後陳澤粟以販賣薪炭為業,專供茶行焙茶之用。
由於長子早逝,故由次子陳天來繼續發展事業。
陳天來年輕時曾回到有「茶鄉」之稱的故鄉南安,接觸製茶過程的方法。
光緒17年(1891),20歲時斥資創辦「錦記茶行」,開始從事茶葉製造、販賣,獲利頗豐。
當時南洋市場暢旺,陳天來把握商機,派遣其長子陳清素往南洋各地開拓業務。
長期坐鎮印尼經營,業務遍及新加坡、沙勞越、北婆羅洲等地。
除了從事茶葉外,陳天來也擔任過《台灣茶葉》雜誌的編輯兼發行人。
而且自1927年到1939年共計12年間,擔任茶商公會會長。
1928年與辜顯榮等人成立臺灣人最大商業團體「臺北商業會」。
並曾擔任過大稻埕壯丁團長、臺北市協議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等公職。
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 「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也是其
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中的一部分。
二次大戰期間,「錦記洋行」改組為「錦記製茶株式會社」後,事業才顯中挫。
因此陳天來逐漸淡出經營,不幸於1939年病逝於台北。
陳天來的兒子陳清素、陳清秀、陳清波 、陳清汾名號均頗為響亮,
陳清素漢學造詣深,父陳天來所經營的錦記茶行各分店任職 , 在南洋20餘年……
陳清汾幼時即喜好繪畫,1925年自太平公學校畢業,之後赴日,先入關西美術學院,
接著再進日本美術學校 ,作品曾入選「二科會」、「台展」、「府展」、「秋季沙龍」,
亦曾參與「一水會」等畫會組織,並為「台陽美協」創始人之一。
陳清波則除經營茶葉外,熱心於公共事務;陳清波的活躍及政商關係使得 大稻埕
陳家與 台灣各大家族聯姻,讓 陳氏家族如日中天。
陳清波的兒子中有兩位中、小學就讀 日本皇族學校「學習院」;
其中 陳守實與當今 日本天皇是同學,明仁即位時獲邀參加觀禮。
大稻埕陳家代代出名人,依輩份「天、清、守、信」次第發展……
守字輩以 陳守山將軍為代表,陳守山祖父 陳天椿在八兄弟排行老三,其父親 陳清昆(泉)為長子。
陳守山少年時隨父母返回福建,就讀於南安市溪美鎮蓮塘村小學。後隨祖父經商去廈門同文高中就讀。
迨抗戰軍興,從戎於福建省保安幹部訓練所第一期,1938年畢業即參與抗戰。
也因緣造就了這一位的首位台籍上將。
歷任陸軍新兵第三訓練中心指揮官、預四師、第51師師長、警備總部東警部司令、第二軍軍長、
政戰學校校長、總政戰部執行官、陸訓部司令、第八軍團司令與陸軍副總司令等要職。
蔣經國為改善「警總」形象,提升台籍將領陳守山出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並晉升「陸軍二級上將」,開啟台籍上將之先例。
1981至1989年,出任長達八年的警備總司令部司令兼臺灣軍管區司令,
卸任後接任國防部副部長至屆齡退伍,並續聘為國策顧問。
陳守山於2009年病逝,享壽89歲。
大稻埕陳家信字輩目前為社會中堅,大多活躍在商場,
各行各業許多同業公會要角出自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