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匠來台匠師以峰前村蔣系匠師為主。另一位來自惠安縣淨峰鄉的張火廣 , 大約於1910 年代來臺 ,
在台灣寺廟建 築也有不少作品,而且多以觀音山石為主要石料。
張木成(1905-1994),福建惠安縣淨峰鄉五群村人,廟宇石匠師,作品常見於台灣傳統廟宇,
對日後台灣打石業技藝影響深遠,人稱木成司。
張木成出生於「石雕之鄉」惠安的五群村,鄰近的峰前村以石匠聞名,如蔣馨等蔣姓石匠家族。
張木成父親張火廣亦是著名惠安石匠,並傳徒二十餘人,曾參與鼓浪嶼的建築工程,
大正到昭和年間,在臺灣 的大木匠邀請下,多次率領同族的親友徒弟等人,往來兩地承包石雕工程,
直至1937(昭和12)年逝世。
不過其早期並不願兒子張木成也從事石雕事業。
決心成為石匠的張木成,不顧父親反對,經常在惠安沙灘堆沙,以此增進雕塑技巧,
並以身體親自演練武術的姿態、關節的施力以及攻擊的張力,為技藝打下根基。
日治時期因經濟好轉,台灣人對於廟宇修築興致高昂,吸引許多石匠來台工作,分布幾近全臺。
張木成為進一步學習石雕技術,十九歲時偷瞞父親搭乘漁船抵達台灣。
張火廣看到兒子的決心,終於答應帶他入行,並一同定居台北大稻埕。
日治時期,1920年代前後,台灣各地興起廟宇修繕或改築工作。
許多來台的石匠參與台灣的建廟,留下不少石雕好作,張火廣也是其中之一。
有些廟方會讓兩派匠師共同承包合作,較量彼此技藝,這種競爭產生的作品稱為對場作。
1926年張火廣與粵東名匠辛阿救在八里天后宮拼對場時,張木成就有參與。
1933年左右,澎湖馬公城隍廟為張木成首次承包的案件,其間與大木工匠謝自南成為好友。
謝自南此後常介紹石雕工作,為日後張木成的生意打下人脈基礎。
1937年,張火廣於淡水清水巖施工期間過世,石雕工作由兒子續作完成,該廟今日中門左麒麟
者仍有「雕琢人張木成」的題名,想必是對這件工程相當滿意。
同年,張木成決定擴大經營方向,與親友在大稻埕迪化街開設打石店接攬業務,
字號為「張協成石廠」。兼任店主和師傅頭,採用前殿後廠的手工作坊模式進行經營。
商品主要以花崗石材質的住家建築構材為主,也賣有浴盆、龍柱、石碑。
鄰近的280巷舊稱「打石仔巷」,因位於此打石店旁而得名。
二次大戰使得打石匠師的業務驟減。
1945年二戰結束,有近八成的匠師回返故鄉,使得原本在臺灣紮根不深的石作體系潰堤,
留在台灣的張木成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脫穎而出。
中年時期承作艋舺龍山寺大殿石工而聲名大噪…..
1965年,張木成收起店面生意,不再販賣住家建築構材,專心以承包廟宇石雕工程為生。
1968年起,張木成的班匠開始使用空氣壓縮機、車磨機等機械從事石工。 後來打石店搬遷至同樣
有打石業的八里,約1986年左右停業。
據當年台北指南宮的籌建人回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台灣的三百多名石雕匠師當中,三名師傅的手藝最佳,
而張木成的功夫更是首屈一指,
其承建完成的工程量,更佔了三分之二強。
可見其打石的功力受到的高度肯定…..
晚年的張木成思鄉不已,1978年偷渡大陸探望妻兒。
1991年開放探親後返回居住,並在故鄉因氣喘在大兒子家去世。
2007年,原位於大稻埕的張協成石廠被臺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
錄為臺北市文化資產列表,以紀念張木成的貢獻。
作品包括:
馬公城隍廟(1933) 淡水清水巖(1937) 屏東媽祖廟 西港慶安宮 高雄代天宮(1950)
安平開臺天后宮(與張清玉對場)(1950年代) 艋舺龍山寺大殿(1955) 三鳳宮(1964)
臺北行天宮(1965) 忠義行天宮(1965) 白雞行修宮(1965) 澎湖白沙永安宮(1967)
灣裡萬年殿(1970)嘉義地藏庵(1971) 板橋媽祖廟(1975) 關廟山西宮(1975)
下泰山巖(1976年) 關渡宮凌霄寶殿 大天后宮三川殿 , 以及 台中萬春宮……等。
作品還真是遍布全台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