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阿救(1886-1928),又名辛亞救,或簡作辛救,福建泉州惠安縣辛家莊人,
清末民初的廟宇石匠師,粵東客家人,以善刻廟宇龍柱聞名。北埔姜氏家廟的石作由辛阿救、
姜房等兩組匠師一同完成,但並非以分金線為界、互競技藝的「拼對場」(對場作),而是各自
打製不同構件,分工合作,所選用的石材也有差異。
辛阿救師承粵東名匠,其家族多為石匠,全台許多大廟立體龍柱及石雕皆出自辛氏名師。
辛家三代包括其父辛阿老(1840~1906)、其兄辛阿水(1870~1914)皆從事打石業,
長子辛火炎(1912~1949)也承其衣缽。
1919年王益順應邀來臺修艋舺龍山寺時,自惠安峰前村邀蔣氏匠師,因聞辛家擅於雕龍柱,
乃敦聘辛金賜及辛阿救為龍山寺大殿雕龍柱。
其柱材都用臺灣本地觀音山石,亦間用花崗石,為蟠龍八角柱,柱身包含人物及水族,
處理龍身翻轉及腳爪之架勢頗具特色,為後人所不能及。
新竹城隍廟前殿後步口龍柱仍可見到辛阿救的落款姓名。
最為後人好道的是他曾與名匠張火廣在八里天后宮拼對場。
主要作品包括: 臺灣 艋舺龍山寺龍柱(二次大戰燒毀)(1919) 新竹城隍廟三川後簷柱(1924)
臺中林氏宗祠(1924) 八里天后宮(與張火廣對場作)(1926) 以及北埔姜氏家廟…… 等 ;
八里天后宮改建時,執事者聘請了兩位有名的石匠來「拼對場」:
以中門分金線為分界,原籍泉州惠安的張火廣負責三川殿的(左)青龍邊,來自粵東的客家名匠
辛阿救負責(右)白虎邊,兩人利用本地的觀音山石為底材,展開一場打石技藝大對決。
在石堵的部分,兩人不分軒輊,
張火廣的作品人物表情詼諧可愛,辛阿救手工線條流暢、人物鳥獸栩栩如生。
然而,以龍柱聞名的辛阿救似乎更勝一籌,其三川殿與大殿簷下兩對龍柱,兼具藝術性與技術性,
那昂首吞口的蟠龍雄峙,彷彿要飛升上天一樣,堪稱是絕佳的作品。
而後辛阿水為北埔首富姜家聘至北埔慈天宮修廟,王送妹為姜家之養女,阿水師感念姜家,
因此生女仍姓辛,生男第一胎姓姜,其後姓辛姜,
阿水師在一次廟前宗族械鬥中,胸口被棍擊中,10日後吐血身亡,遺有六女、三男。
由於辛家與姜家是姻親,關係自然非比尋常。
辛阿救參與姜氏家廟打石工程時年36歲。
辛阿救之石雕線條流暢、人物鳥獸栩栩如生,前堂與本堂簷下兩對龍柱,兼具藝術性與技術性。
龍柱不僅是支撐屋檐的主柱,也是視線集中之處,
辛阿救的龍柱以昂首龍著稱,其造型粗獷豪邁,線條流暢有力,
但細節亦不含糊,極具藝術性。
龍山寺在大正九年(1920) 重建時,是由福建名匠王益順,邀集20多名傑出匠師來台,精工細作而成。
王益順負責設計圖樣,其他著名的匠師還包括陶匠洪坤福,雕花匠楊秀興,石匠辛阿救、蔣金輝,
彩繪則由洪寶真、吳烏棕擔綱。
新竹都城隍廟,主祀城隍爺及城隍夫人。三川殿入口的石雕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該處的龍柱亦為辛阿救的作品,雕工細膩生動;
龍柱的象徵意義很強,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配置的,通常只有三川殿及正殿立面才會出現,
城隍廟的三川殿前後簷口各配置一對龍柱,則是較講究的做法。
此廟重建於日治大正年間,所以這兩對龍柱充分展現了當時的雕刻風格,
再加上品質極佳,深具代表性。
辛阿救的石雕作品另有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與惠孜蔣悄的對場作)、豐原慈濟宮
二十四孝石堵(大正 6 年)、以及後龍慈雲宮(大正 13 年)等。
凤凰时时彩平台官网
自然课老师问:“为什么人死后身体是冷的?”没人回答。老师又问:“没人知道吗?”这时,教室后面有人说:“那是因为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