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樓」乃李氏宗族之堂號燕樓,是指李氏在中國燕京東角樓中原祖里而言。

大約宋元之際時,其先祖李火德入閩越,經八代繁衍,後遷居至泉州同安,因以「燕樓」做其堂號。

燕樓李家來台開基祖李鼎成,乾隆十六年(1751)與妻子林耀娘,由福建同安縣渡海來台登陸於

今日關渡,行醫漁耕數年,生長子臣春之後李臣春遷居北投子,生太平、長生、江中、山石四子

稱四大房從此子孫繁衍,並逐步擴散分居到忠寮、水梘頭、林仔街等地

 

家族中李應辰是光緒十七年(1892) 的文舉人,在光緒十一年也出過李祥奎和李應東兩個武舉人,

由於叔叔和姪兒同時中舉,被譽為「叔姪同榜」,李家一門三舉可說是淡水望族…….

又因為他們都住在忠寮地區,淡水人即以忠寮李或燕樓李稱之。

台灣通志記載:  舉人  光緒十七年(辛卯科)  : 臺北府淡水李應辰 (府學附生)

                    武舉人  光緒十一年(乙酉) :  臺北府李應東  淡水李祥奎

 

淡水忠寮的李氏宗族,是昔日淡水地區最大的姓氏聚落,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乾隆十六年(1751)開台祖李鼎成渡海來台,在關渡落腳,以行醫、捕魚、種水芋為業。

乾隆二十一(1756)舉家遷居滬尾(淡水舊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長子李臣春開始購買

北投子山林地十餘甲逐步拓墾山腳水源地,次第變為良田,日久成為家族奠基之祖厝所在。

嗣後李臣春生下長子太平、次子長生、三子江中、四子山石,成為日後李家發展的四房主幹,

陸續向三芝一帶發展。

 

迄今李氏宗族古厝分布範圍涵蓋北投子、水尾子、竹圍子、大竹圍及桂花樹等處。

咸豐九年,三房長子李懋修建第一座華廈。

同治五年(1866),二房長子李諒於大竹圍建第二座華廈。

同治十年(1871)四房李山石於大埤頭建第三座華廈。

光緒二年(1876)大房次子李懋恩於竹圍子演戲埔腳建第四座華廈(即二柱公厝)。

光緒三年(1877)大房長子李秋波 (懋澄) 於水尾子下寮建第五座華廈(即大柱公厝)。

光緒十七年(1891)三房三子李懋足在桂花樹建第八座華廈(即三柱公厝)。

光緒十九年(1893)大房四子李懋蟾(字月華,曾科歲貢生第一名,因此屋前立旗桿)

建第九座華廈(即四柱公厝),又稱「歲魁旗杆厝」。

至於第六座、第七座華廈已完全倒榻或重建,無法重現昔日丰采。

 

該批古厝建築群中大柱及二、三、四柱公厝均建為四合院官厝,外觀氣勢宏偉,門廊木雕

華麗精緻,正身有翹脊重脊(或稱燕尾),門堂紅磚斗砌牆,窗用石雕竹節窗,外牆使用

大塊青石作基礎是其特色。

忠寮地區因位於淡水北邊山區,地理環境上沒有大型平地,多梯田,而山居獨立之宅院為求自保,

大都找尋易守難攻的地勢或隱密之地,並配置外圍石牆及銃樓等防禦措施,以確保家族的身家安全,

一各房親族遇有土匪侵犯時,便可以採取分進合擊方式,殲滅盜賊,

足見李氏先祖來台經營墾拓之艱辛。

 

李家功名榜編輯 李家後代子孫各各十分爭氣。自清代李氏開台祖李鼎成跨海來台後,

總共有13位在朝當官,文魁、武魁、歲魁皆有。

民國以來迄今,亦有多名子孫聞名於淡水政商界,當過鎮長、縣議員、校長、農會

總幹事及信用合作社經理。

 

日前在三芝看到一座標註為燕樓李家的古墳 ,

墓主人名為李廷熙 , 官銜為奉直大夫, 推想可能是忠寮李家某房子孫 ,因功名而誥授吧 ?

該一部分仍待文史工作者加以查證 ……

 

0

一則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15 日 於 上午 2:15

    博狗娱乐场,博狗娱乐城,博狗娱乐场开户注册,博狗娱乐场信誉

    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的彻底…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