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
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
《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禊帖》、《臨河敘》、《蘭亭宴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李充、孫綽、
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共41人在會稽山陰
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
《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人生無常」、
「及時行樂」,而是斥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
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
茲將全文載錄於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
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
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
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
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