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光緒三年丁丑科:臺灣府嘉義縣.黃登瀛

黃登瀛, 同治四年(1865)以臺灣府嘉義縣籍參加乙丑科補行甲子科福建鄉試中式舉人。

光緒三年(1877)再以福建省臺灣府嘉義縣籍,參加丁丑科科舉殿試考取進士,名列殿試金榜

三甲第三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的功名。

 

上述資料同樣登載於台灣通志之上, 所以進士的出身可說是豪無疑問 。

查閱雲林縣采訪冊, 其科貢之資料是記載在大糠榔東堡;

話說大槺榔東堡, 屬嘉義縣; 至光緒十四年後才改隸於雲林縣。

而其所在的區域大概屬虎尾溪以南至笨港大溪之間 , 其間最大的街庄就屬北港街。

然而卻無法因此而認定其籍……

 

話說位於台南佳里的黃氏家廟(崇榮堂)中 懸掛有黃登瀛的進士匾 ,

進士  禮部右侍郎加三級 錢賓學 □□□特調內閣中書加五級  韓崑 為

       光緒三年丁丑科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名 殿試弟三甲第三十三名

       賜進士出身 欽點即用知縣 籤分山東  黃登瀛  立

 

據查在深滬半島南春村,尚存有黃登瀛故居, 人稱進士第 ;

同樣在深滬1996年由詹氏宗親所集資翻建的詹氏宗祠內,也有一方相同的進士匾額,

卻是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為黃登瀛所立的。

原來詹氏十二世懷庭生有二子,次子耀祖繼承其姑母于黃家,延續深滬黃氏一支血脈。

進士黃登瀛及清末民初閩南有名的富商黃秀娘皆出於此派。

時至今日,深滬詹、黃二姓仍往來親密.如同一家。

如此大概可以說明黃登瀛之祖籍衍派…..

 

話說深滬是晉江東南一處著名的漁鄉,在史前就有人類結廬聚居,唐代已開發多處澳口。

得漁鹽之利,這裡居民輻輳,姓氏繁多。居民每以漁商為業。

清康熙間收臺灣人版圖,開放海禁,深滬百姓紛紛置船往來于臺灣海峽,經商貿易,

運去布匹、陶瓷、圖書文具、日用百貨,換來米、糖、水果和其他土產。

乾隆年間御史詹肯構,曾作《深滬即事》,中有萬井棲山腳,千艘渡海隅之句,寓深滬漁商之盛。

這種盛況維持多年,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後,由於不敵洋船、洋貨競爭,才日漸蕭條。

深滬市集在寶泉庵口,寶泉庵于咸豐年間曾從台灣學甲請來一尊吳真人神像,於今香客絡繹不絕。

可知自古兩岸即多有交流…..

 

黃姓最早入遷晉江者,為唐代舍宅建開元寺的黃守恭,

其後裔蕃衍繁盛,構成今日閩南紫雲黃氏一派。

宋元明清遷入晉江主要有莆陽、龍溪、金墩,燕山、天潢諸派,形成現在的晉江黃姓族群。

歷史上晉江黃氏歷代共有文武進士計136名,

可見其族群之鼎盛…..

根據資料顯示: 黃登瀛被歸於蘗谷黃氏(屬龍溪一派)之下;

話說今晉江東石鎮蘗谷、永坑、玉湖(湖頭)之黃氏宗族,號稱為三鄉黃,

其始祖黃瑀為宋紹興間進士,授永春令,有善政聞於世,後擢侍御史,娶晉江仁和裏邱氏為繼室,

生一子曰龍。黃龍舉宋進士,授龍溪令,愛蘗谷山水之美,松柏之幽,辭官從母歸仁和裏,隱居

其地,自號:蘗谷逸叟。生子三人,曰:仙錫、仙舉、仙逸。

仙錫分支後坑,後再分支湖頭村:仙舉守祖世居蘗谷;

仙逸遷南漳北溪頭觀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頭,子田分支晉江永坑村,

歷代子孫繁衍,名人輩出,成為邑中望族。

今彰化地區,從線西鄉、伸港鄉、鹿港鎮等大部分的黃氏宗親,

堂號也都是蘗谷衍派,大多是由晉江移入無疑…..

 

泉州鳳山寺有其題楹,署為泉州增生; 在台灣通志中卻有其舉人及進士的科貢記名,

看來冒籍應考的可能性不低吧?

 

佳里黃氏家廟內除黃登瀛的進士匾外, 並未見其文魁匾,

而有另一文魁黃裳華之匾額, 卻又缺了黃裳華的進士匾?

(ps: 該篇撰寫之時未能細究, 將兩人誤植為同一人, 其實是各有其人, 而且是同科進士) 

登錄考籍的差異, 加上上述的詭異情況….. 

看來佳里黃宅亦非其寄籍之處, 有可能只是同宗之誼吧 ?

 

佳里於光緒初隸佳里興堡, 而非大槺榔東堡; 而大康榔堡在舊時亦隸屬於嘉義縣;

即便是佳里興, 其在更早的時候, 還曾經是是諸羅縣治之所在。

所以說:

與其說黃登瀛為台南籍進士, 看來更應該是嘉義籍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