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欄位在桃園縣新屋鄉靠海的偏遠地方,原來只是個小聚落。
顧名思義,牛欄是圍柵關牛的地方,大牛欄就是圍柵的地方很廣,
可以關很多牛的地方。
早年此地為何會有這麼多牛,乃因水草豐美,
有人在此放牧很多牛隻,因而得名。
先人到此之後,確實覺得這個地方很美,不但野草茂密,
而且遍地長滿蕃藷,水源不缺。
西望無邊之海洋,似乎故鄉隱隱可見,頓感心靈有所慰藉,
忘卻東渡時之生死風險,只覺眼前一片光明,離鄉背井之美夢終將實現。
於是決定在此建立新家園,永居不再遷徙。
日夜墾荒拓地,開闢良田,尊定基業,孕育子孫,
生於斯,長於斯,傳於斯,
世世代代在此傳承了二百餘年……
葉家始祖,最早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
當時河南南陽的沈諸梁公,因受封釆地於葉,他的後人
就以葉為姓,並以他的故鄉南陽作為堂號,從此葉姓人家
就與南陽堂連成一體。
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隨著人口增加,時代動盪而不斷遷移,
到第八十五代洙公遷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起,
始有比較完整的史料記載。
迨第一0一代亦即經轉世的第一代泰純公,遷居廣東惠州府陸豐縣,
到了第七代春日公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率領特孝、特鳳二子東渡來台灣,
由於特孝早亡,在台開天闢地者就僅春日、特鳳而已。
後來特鳳公娶妻張氏,共生五子,以輩行,
分別取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
這五人也是在台出生的第一代祖先,
正好建構葉家來台後的五大房系統,
自此支系蔓衍,瓜瓞綿綿,子孫興旺,難以數計。
基本上移居陸豐之葉家,仍自認為閩南人,
所以便形成了一種例規,
在家裏要講原來的語言-福佬話,
在外與客家人接觸要講客家話。
二種語言交相使用,互為影響,
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有的腔調與用語,而獨樹一格。
由點而線而面,先人在此開疆闢土的結果,
葉家墾地相當廣闊,它包括整個大牛欄全村,下埔村半村,
后湖嶺全部,石牌村、下田村的一部分。
日後因子孫興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前程,
不得不逐漸向外發展,
現在不但子孫遍布全台,
甚且國外亦頗多葉五美後裔。
每年回來掃墓的葉五美子孫,有如過江之鯽,
多得難以勝數,動輒都在六、七千人以上。
現在每當清明掃墓時,祖塔周邊道路,攤商雲集仿若夜市,
各家媒體更是爭相採訪報導,
這樣的場面,也可稱得上是
難得一見的台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