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舊時被稱為「簪纓」;地處台北盆地東南緣,地形狹長,

形似古代官宦人家的頭髮飾品「簪纓」,四週環山,如一深陷之

山谷,因而得「深坑」之名。

早期,環山的地形不利陸路交通,

所幸貫穿其中的景美溪水深可行船,

水運遂成深坑主要的交通方式。

漢人前來開墾前,

深坑為平埔族「秀朗社」的居住地。

目前所知,最早來深坑開墾的是許宗琴。

其次開墾的中心為萬順寮。

萬順寮隘的設立,使得萬順寮地區墾務得以順利進行,

也造成了後來溪南五庄的建庄。

在溪北萬順寮地區墾務進行的同時,

溪南的拓墾活動也已經展開,

深坑地區的墾拓主力,

即吳、高、陳、張、潘、黃及番業戶韓敬元。

之後阿柔、麻竹寮、烏月、旺躭、楓仔林,

甚至溪北的土庫,都是以這七股為主力,從乾隆末年至

道光初年(1790~1826),完成了深坑的初墾。

陳秋菊(1855- ),一名陳朱曲,又名陳朱雀,

草字清輝,又名青飛。為深坑旺耽庄人,

其先於乾隆四十年,隨族人自閩遷臺,先至十五分庄,

再遷至深坑旺耽埔,世代務農。


深坑在開闢初期,地近番界,居民須習武,

以備和原住民拼博,故民風慓悍。

陳秋菊自幼,喜讀水滸傳等豪俠事跡,稍長亦習武藝,

而成為地方豪強。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陳秋菊奉命募義勇五百,以備邊防。

次年,法侵犯基隆,陳秋菊與法軍激戰兩日而敗之,清廷賞授四品

軍功頂戴雙花藍翎,優詔加賜都司補用。

陳秋菊承襲父祖即有資產、名望,為深坑之大族。

陳秋菊富有氣慨,資性文才,

清朝時被舉為石碇、深坑一帶的總理,處官民間之中間,

興辦各項事務,又屢次救人窮厄,為村民所倚重。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

日人統治初期,臺灣一些民間勢力,初時觀望,

基於各種原因,繼心生不滿,起而反抗,爆發了在

1895年末至1896年的元旦事件,主要參與者即有文山堡的陳秋菊、

三貂堡的林李成、徐祿、宜蘭的林維新、林大北、中壢的胡阿錦、

坪林的鄭文流及錫口的詹振等民間勢力;

日本政府稱這般參與者為土匪。

土匪1896年1月1日圍攻有臺北、宜蘭城;

於1896年1月2、3日,日本政府立即控制臺北城之局勢。

1月7、8日土匪圍攻宜蘭城,於1月12、13日後,又有另一波

日本援軍抵達,土匪失敗退走。

在情勢底定後,日軍開始大規模「掃蕩」清鄉。

年元旦事件後,主要土匪匪首不是逃往廈門,

即是躲入荒山中,陳秋菊躲藏於文山堡內山。

1896年的10月10日,日本政府在臺北縣,貼出了招降告示,

內容為:誤入匪黨及匪首脅從者於限期一個月內投降,免除

其罪(刊於橋口文藏,〈台北縣告諭〉,《台灣新報》)。

在同年的11月16日,林大北最早出面投降。

其中,陳秋菊曾表達投降意願,但因種種因素遲未投誠。

在1897年5月8日臺灣人住民去就決定日前後,

陳秋菊與詹振兩方的勢力又發動了所謂的大稻埕事件,

於進攻大稻埕後,大肆劫掠,

最後遭日本軍憲警擊退,

其中詹振遭擊斃。陳秋菊則退入山中。

陳秋菊因知情勢已不可為,便有歸順日人之意。

其具體歸順作為包括,1897年6月,接受文山堡石漕總理

陳錦元勸告,遞交歸順請願書。

1898年後藤新平以既往不究,並給予投降者授產金及

保證生業等條件,如給予土地、樟腦的開墾權利,或命其

參與開發道路及擔任郵政遞送業務,對這些最後的招降。

包括陳秋菊紛紛出降。

之後陳秋菊、鄭文流等人開闢深坑至坪林之道路。

此外,陳秋菊與族弟陳捷陞亦開墾坪林、金瓜寮一帶土地,

並取得開腦權,

陳捷陞甚至擔任文山堡壯丁團副團長,

開始擔任地域秩序的維護者。

陳秋菊的陳秋菊故居–德鄰居,位於旺耽路39巷12號,

興建於於日治時期。

這間古厝建於大正年間,為陳秋菊晚年棲居之所。

德鄰居為閩南三合院建築,但左右護龍及正身前都以圍牆及

山門封住,宛若四合院的型式。

牆基和前埕為方形條石,

風格簡樸典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