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之名始於西晉太康三年(282),當年設「同安縣」,

故「同安之名始此」,但不久又併入南安縣,直到唐貞元十九年(803),

才從南安縣析出西南四鄉(即永豐、明盛、綏德、武德)置大同場(今同安縣前身)。

又於乾符三年(876)析出武德鄉置武德場(原屬長泰縣屬泉州府,後改隸漳州府)。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實施同安縣治,

轄境包括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市各區(海滄部分)及龍海市角美鎮。

民國二年(1913)11月析嘉禾里及翔風里的大小金門、大小嶝、角嶼置思明縣,

翌年7月又從思明縣析出金門、烈嶼及大嶝、小嶝、角嶼設金門縣。

1953年11月析出集美鄉置集美鎮歸廈門市管轄,

1957年3月,將同安縣灌口區的六個鄉(即角尾、錦宅、遼東、

鴻漸、金山、白礁)劃歸龍溪縣(1960年龍溪嶼海澄二縣合併為龍海縣);

同年4月,又將未移交給龍溪縣的東孚、鼎美兩個鄉連同灌口區所餘的

九個鄉和集美鎮全部劃給廈門市設立廈門市郊區。

2003年10月,又自「同安東半縣」析出新店、馬巷、大嶝、新墟、

內厝五個鎮和大帽山農場成立翔安區。

至此,同安的區域僅存727平方公里。

由於行政區域的調整,同安的區域越來越小。


歷史上同安縣的權限很大,不但管理過現在的

金門縣、廈門市,還兼管過澎湖、台灣的民政。

《台灣縣志》載:

「元之末,于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中國之建置于是始。

西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地置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隸於揚州),

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同年析晉安縣置同安縣 ,此為同安縣級建置之始。

可是設而復裁,當年又併入晉安縣,但「同安之名始此」,

迄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

據說設縣時取的「同」字配以寓意安定的「安」字作為縣名。

按 : 「同山」即縣邑之東梅山,上有隋唐始建的梅山蓮寺和宋代

朱熹以朱砂書寫的「同山」刻字。

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四鄉(即永豐、明盛、綏德、武德)

置大同場,是為同安縣之前身,同時還闢金門為牧馬監地,陳淵為牧馬侯。

唐乾符三年(876)又從大同場析出武德鄉置武德場(今長泰縣)。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審知次子王延稱帝,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實施縣治。

當時縣境非常廣闊:

東至南安小盈嶺界四十里,西至龍溪父子嶺界七十五者,南至大海黃牛峽界八十里,

北至安溪龜洋嶺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南安歐嶺界四十五里,西南至龍溪衝濃頭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南安九溪舊隘界四十里,西北至長泰竹隱村界五十里。

廣一百一十五里,袤一百三十五里。自縣治下至漳州府一百五十里,

上至福州府五百四十里,至京師七千三百八十五里,

轄境包括今天的廈門市區(思明區、湖里區)、集美區、海滄區(部分),

同安區、翔安區,龍海市角尾鎮、金門縣、

其地形圖的形狀猶如一隻梭子蟹(俗稱虫去),

故民間有「南安一條篾,晉江一塊碟,同安一隻虫去」的說法。

自五代始設縣治至清代中葉,同安縣的區域基本穩定。

清乾隆四十年(1775),析翔風、民安二里(丙洲除外)及

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至民國元年裁廳仍歸同安縣)。

辛亥革命以後,同安轄地多次變動,趨勢是越來越小。

民國二年(1913)十一月,析嘉禾里及翔風里的大小金門,

大小嶝島、角嶼置思明縣,翌年元月正式分治。

民國三年七月,由思明縣析出大小金門島及小大嶝島置金門縣,

1915年元月正式分治。

解放後,同安的行政區域又有不少變動。

1953年十一月,自同安縣析出集美鄉歸廈門市設立集美鎮;

1957年三月,將同安縣灌口區的金山錦宅、鼎美、東孚四個鄉

劃歸龍溪縣(今龍海市),同年四月十八日將未移交給龍溪縣的東孚、

鼎美二個鄉連同灌口區所餘的九個鄉(即旗山、海山、鷹山 、舒亭、

灌口、頭、珩東、僑英、石兜),

全部劃給廈門市,設立廈門市郊區。

1971年三月,南安縣屬的大嶝公社(括大嶝、小嶝、角嶼三島)

和石井公社的蓮河、霞浯二個大隊劃歸同安縣。

至此,同安縣的轄域面積已大幅縮小。

1997年四月三十日,

撤縣改設廈門市同安區,

原來的轄地不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