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朝(1868—1934)字德卿,號翰堂,別署怡園主人,

福建嘉義新港人,父親林緣是漳州龍溪人,清乾隆時移居臺灣。

清末秀才,日治時期亦參與嘉義政治事務,擔任過嘉義廳參事。

此外他也重視地方文教,在登雲書院倒塌後,於怡園開館傳授漢文,

並與新港文人共組「鷇音吟社」,

並曾擔任《嘉義縣志》編纂委員。

林維朝的曾祖父林羨於乾隆年間,從祖籍地福建省龍溪縣東山村

(今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東山村劉宅社),渡過凶險的台灣海峽,歷經百般

艱辛來到台灣,移住於笨港板頭厝(即今新港板頭村),以農興家。

清嘉慶年間,接二連三的烏水汜濫,

笨港及笨港街加速沒落,媽祖廟也被洪水沖毀。

林維朝的祖父林老成隨著這波移民潮,向東南三公里地勢較高的麻園寮

(即今新港街面)遷移,在現址重建新家園。

新港五社林的世系,則自璧晃(或作碧籠)公移居東山(今漳州市龍海縣

角美鎮東山村劉宅社)算起。

東山十社分頂下各五社,新港「五社林」即由下五社而來。

以林維朝一系為例,他的曾祖父林羨(一名緣,十八世),

於乾隆年間從漳州龍溪縣渡過凶險的台灣海峽,移住於諸羅阪頭厝

(即今新港板頭村),以農興家;

而林振邦一系,其先祖林溫壽(十七世)渡台,

定居在板頭村灣仔內一帶。

林維朝生於同治七年(1868),七歲從林逢其學,遍讀經史及八股

試帖,更縱覽小說,好圍棋,嚮往統管、歌曲、跑馬之事。

光緒十三年(1887)赴台南府考試,蒙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唐景崧

取進嘉義縣學第十一名。

24歲時擔任嘉義團練局長,翌年升任打貓石堡團練局長,

曾與新港縣丞陳仁山共同剿滅溝尾寮庄匪首黃矮。

林維朝故居在嘉慶年間規模初具,然由於林維朝父祖兩代單傳,

故初建時的宅屋格局並不大。

直至光緒十三(1887)年他考中秀才之後,經過幾度

改建、擴建與整建,才有目前的風貌。

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起,受任為打貓西堡團練分局長;

光緒21年(1895)臺灣割讓,遂返大陸籍地東山。

以水土不服,懷鄉心切,挈眷歸鄉。

後就任新港區庄長兼保正,並受聘擔任公學校教師。。

明治34年(1901),內山土匪猖獗,延及東石海隅,大舉襲樸仔腳,

即樸仔腳事件,維朝督勵庄民與警官協力禦匪,逮捕首魁吳文、

蔡水碓、蘇石頭、陳吉等。

明治41年(1908)獲聘為嘉義廳參事。

1902年獲授紳章,1904年兼任大潭區長,

1906年掌管月眉潭區,1908年擔任嘉義廳參事。

1913年擔任嘉義銀行董事長,

林維朝少受儒學教育,日據後,漢學逐漸式微,常懷憂慮。

時登雲書院倒塌,依日人律令,不得重建,林維朝乃自行在怡園開館,

即以後日人禁私塾、書院教習漢文,依然弦歌不輟。

他更聯絡新港文人,於1923年組成鷇音吟社,

藉詩文之唱酬以延斯文一脈。

他更理解到宗教之重要,漢禮樂藉廟宇為活動場域,

乃重修奉天宮,並將登雲書院春秋二季祭孔時之樂局,

取「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之義,改辦為鳳儀社。

其本人亦致力鄉邦文獻,曾任《嘉義縣志》編纂委員,

完成新港地區「學制調查事項」。

著有自傳《勞力略歷》、《文稿》、《雜作》及詩集《怡園吟草》等。

編有《怡園唱和集》、《壽詩文集附並蒂菊詩》等。

林維朝故居的擴建與整建,

應是大正十四年(1925)到昭和三年(1928)年之間。

擴建的原因應是爲了祝賀林維朝六十一大壽而擘畫的。

林維朝原本經營數處糖廍與九龍酒廠,經濟實力蒸蒸日上,

他在實業上的才能漸受肯定,明治四十四(1911)年三月,被推薦為

嘉義銀行副頭取。也在明治四十五(1912)年四月辭去新港區長的職務,

專心往實業方面發展。

林維朝當選爲副頭取時,正值嘉義銀行(即今之第一銀行)風雨飄搖

面臨危機之時。到了大正二年(即民國二年),嘉義銀行業務挫折,

雖屢次召集無限責任股東商議,謀求補救之道,但已病入膏肓,無法挽救,

不得不於八月八日對外停止營業;

當時官廳欲謀救濟,勸誘無限責任計員提供財產,以便融通資金,再行開業。

當時社員誤解者多,咸躊躇不前,林維朝與理事徐杰夫率先提供財產,

並極力勸導各社員;又幾次北上,向財政局長陳情,並懇請台銀頭取援助整理,

經兩月之久,始告成功。

在整頓嘉義銀行時,林維朝殫精竭慮,力挽狂瀾,居功厥偉,

因此在大正三年(1914)理事會改選時,由副頭取昇任為頭取。

而嘉義銀行也在其慎重的擘畫經營下,逐漸有了轉機,

翌年三月,更在台南設立支店一所。

由於林維朝傾家挽救嘉義銀行,失血過多,

再加上他經營的糖廍與酒廠,也因日治時期糖、酒公賣政策,

以致經濟實力減退,擴建大瓦厝的計劃就此延宕下來,

直到爲了慶祝六十一大壽,才動工擴建。

爲了慶祝林維朝六十一大壽,

軒亭上迄今仍掛著兩幅賀匾額「天錫純嘏」、「壽考維祺」。

新港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及明治三十九年(1906)

發生兩次大地震,受創相當嚴重。

這兩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顯然未對林維朝故居造成極大的挫傷,

由地震後登雲書院倒塌,林維朝提供住屋怡園作爲講習漢學的場所;

嘉慶十六年(1811)所建的奉天宮,經兩次大地震,

前殿倒塌,當時震災可說是天搖地動,連嘉義孔子廟也遭震毀。

林維朝爲了維護新港人的信仰中心不致傾圯,首先捐款並向日本總督府

提出申請許可募集寄附金,親自草擬「重建奉天宮寄附金募集疏」,

呼籲重新修復奉天宮。

在明治四十年(1907),由林溪和監工,開始重修宮宇,前後歷時十年,

直到大正六年(1917),重修完成。

而明治三十九年(1906)地震爲災,北港朝天宮也破裂傾斜,

北港街庄長蔡然標首創募資眾仕紳改築,遂有今日之金碧輝煌規模。

林維朝於昭和十年(1934)去世,享年六十七歲。

林維朝妻子洪氏,共育有蘭芽、開泰二子。

大正九年(1920)十二月,林蘭芽(即林維朝長子)擔任新港區長,

直至昭和十一年(1936)五月離職,在職期間,獎勵農業,增加生產,

提倡教育,敦厚民風,深著績效,迄今仍為居民所津津樂道。

新港最早的磚瓦窯是林維朝先人經營的德美煉瓦工場。

昭和八年 (1933)年2月林維朝將德美煉瓦工場分給長子林蘭芽。

林蘭芽,辭去庄長的前一年昭和十年(1935)年,改建磚仔窯,

即有意轉換跑道,往實業界發展。

林蘭芽出身農家,對於農事相當熟悉,

他認為嘉南平原是富庶的魚米之鄉,

而農民只知播種在來米,穀賤傷農,利潤微薄,

因此,他引進蓬萊米新稻種,先行在自家田地試種成功,

然後才在新港鄉內大力推行獎勵蓬萊米的種植。

由於蘭芽先生對地方建設工作有功,

先後接受日本當局表揚計有九次之多,

實為全台最優秀之少壯鄉長之一。

自昭和十三年(1938)起,被選為台南州議員、台南州農會理事,

及嘉南水利組合(現嘉南水利會)評議員,深受愛戴。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林蘭芽以學識涵養淵博及在地方上之聲望,

隨即被派任代理新港鄉長,並兼農會會長。

民國三十五年他奉命接收嘉南水利組合,歷任常務理事及理事長;

改組後復任嘉南大圳水利會委員會主任委員及第一屆會長。

擔任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達十四年之久,

對嘉南地區農業貢獻良多……

林蘭芽長子林光烈曾擔任七屆新港鄉農會總幹事,

亦曾擔任嘉義縣議員。

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林蘭芽次子林光前,

當時任教於嘉義農業職業學校,在亂事稍平後回學校,

在學校宿舍被兩名憲兵帶走,從此音訊全無。

林蘭芽三子林光閭,光復前由日本學商業管理後回國接手德美窯;

光復後從海外歸來的林維朝四子林希文亦到瓦窯幫忙,

將手工製磚改為機械化製作。

民國七十九年的馬路拓寬工程,爲了保存古厝舊觀,

林家決定將圍牆及門樓往內遷移四公尺。

基於樹大分枝原則,林維朝在後街(大興街)爲次子林開泰

(林金生之父,林懷民祖父)購置一棟老宅,保留前庭一部分建築

作為診所,中庭則建為宅第。

林開泰古宅主體結構完成於昭和七年(1932),

林開泰一家人於昭和八年(1933)遷入。

林開泰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為林維朝之子,

林開泰於大正五年(1916) 從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

於同年7月取得醫業免許證,且在8月25日返鄉於新港街開設

「開泰診療所」行醫,於今新港分駐所對面。

因長期對於有生活困難者不收醫療費,鄉人稱為「聖人」,

並在昭和二年(1927) 贈送「躋民仁壽」匾以稱頌其醫術醫德,

此匾現仍收存於舊宅中。

林金生(林開泰長子) 戰後從日本東京帝大法學部畢業回台,

曾擔任交通部長、內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

創辦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則為林金生之子。

林懷民老家培桂堂近年整修完開放參觀,

這個樸實的屋子,曾孕育出15位博士及24位碩士。

每一棟古厝,都有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它不但儲存了一個家族的記憶,

也蘊藏了許多當地豐富的歷史記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