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炘(1893—1947)號若泉,出生於台中市大甲區。

父親陳鳳是臺灣民主國義軍重要將領,於1895年時曾率之臺灣義民

仁營(即臺防仁字3營),英勇抗擊日軍。

陳炘出生於1893年,1913年國語學校畢業,

陳炘7歲喪父,直到13歲(1906) 才入大甲公學校。

因聰穎用功,跳級升班,三年後就從公學校畢業,

旋於同年(1909)4月考入當時一般學子歆羨的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名「台北師範學校」)。

大正二年 (1912) 3月,陳炘自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返大甲公學校任教。

但服務年限未滿,即賠錢辭職,考入慶應大學理財科。

這是陳炘學商之始,奠下他往金融界發展的基礎。

1922年自慶應義塾大學理財科畢業;

在東京留學時,陳炘成為台灣留學生的領袖,於1918年被推為

「東京台灣青年會」會長(原稱「高砂青年會」,首任會長即林茂生)。

陳炘在日本求學期間,正逢台灣留日學生掀起民族運動的序幕。

以東京台灣青年會為主體的青年學生,在前輩蔡惠如的運作下,

於1920年元月,組成「新民會」,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發行刊物《台灣青年》。「新民會」成立時,陳炘也是創會會員,

並參與經營和編寫《台灣青年》雜誌。

在創刊號上,陳炘以古體漢文發表〈文學與職務〉,

提倡台灣文學建設之重要性。

回臺後,1922年與謝石秋之三女謝綺蘭結婚,

次年又赴美國愛荷華格林內爾學院一學期;

之後轉學至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被同學形容為「東京來的紳士」。

1925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在當時,台灣沒有幾人有這樣優秀的學歷。

時值台灣的民族運動、文化運動蓬勃展開之際。

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正在全島各地進行多項活動。

陳炘頗受林獻堂的激賞,獲邀擔任文化協會夏季學校講師,講授經濟學科目。

返台後的陳炘更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開拓。

他認為要提升台灣人的地位,不僅要提升台灣人的文化,

也要振興台灣的民族產業資本,才能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與日人一較長短。

而且改變土地資本走向商工資本發展,才可以和日本人分庭抗禮。

因此他結合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開始籌組一個「糾集台灣人的資金,

以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

昭和元年(1926)12月底,台灣人的第一家金融公司「大東信託株式會社」,

在陳炘的奔走籌備之下,終於誕生。

在日治時期以純粹的民族資本,組織金融信託業的,

陳炘在當時算是一大創舉…….

大東信託以資本額二百五十萬圓,設本店於台中市,

設支店於台北和台南,董監事都是台灣中部的在地士紳,

而且多為文化協會的支持者。

推林獻堂為社長,陳炘為專務取締役 (總經理)。

1930-1936 年期間陳炘擔任臺中州州協議會員,

大東信託會社在現實環境壓力下慘澹經營,

雖欲求一紙可供依循的信託業法而不可得,

到了1934年,大東信託已成為台灣島上僅存的五家信託公司中,

成績最優者 。

並與屏東信託、台灣興業信託,合稱為當時三大信託公司。

經過陳炘、林獻堂等人的力爭,到了1944年8月,日本當局才在

台灣實施信託法及信託業法,並藉機以當時台灣最有力的大東信託為中心,

計劃設一「台灣信託株式會社」,

合併大東、屏東及台灣興業三家,

並由台灣銀行、商工銀行、彰化銀行及華南銀行共同出資,

「台灣信託株式會社」遂因此成立。

陳炘仍被聘任專務取締役 (總經理)。

1942-1944 年擔任臨時臺灣經濟審議會委員,

1943 年擔任法令取調委員會臨時委員。

戰後,陳炘籌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熱烈迎接心目中的祖國,不料卻受到從祖國派來的陳儀排擠。

陳炘有感於江浙財團將壟斷台灣經濟,

因此他糾集台灣本地資本,籌組了一個台灣本土企業—「大公企業

公司」,陳儀視之為眼中釘,而於民國35年(1946) 年3月被陳儀以

「漢奸」罪名逮捕。

所幸經過一個多月的偵訊,終告無罪開釋。

然而,幸與不幸,誰能逆料?

翌年(1947)二二八事件爆發,

陳儀藉機大整肅,陳炘仍難逃厄運。

3月11日清晨,正患有瘧疾而臥病在家的陳炘,

被警憲人員帶走,以「陰謀叛亂首要」及「接收臺灣信託公司」

兩項罪名遭特務處決。

一代金融先驅從此一去不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