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井泰治(1861—1927),日本陸奧國(今仙臺)人。
曾任仙北輕便鐵道株式會社、打狗整地株式會社、臺灣殖産株式會社、
臺灣製帽合資會社社長、打狗土地株式會社、仙臺瓦斯株式會社、
臺灣肥料株式會社、臺灣商工銀行取締役、臺灣日日新報社、水戶瓦斯
株式會社、仙臺米穀取引所、臺灣瓦斯株式會社、臺灣海産産業株式會社、
臺灣石鹼株式會社監査役、新竹製腦株式會社、新竹電燈株式會社、
東北實業銀行相談役、南昌洋行經理等。
荒井泰治在文久元年(1861)出生於陸奧國,為士族荒井盛行長男。
年少時曾進入社會運動家中江兆民開設的私塾,1879年參與團體仙台義會,
1880年赴東京求學,後任《橫濱每日新聞》、《東京輿論雜誌》等
報章雜誌的記者、立憲改進黨本部書記長。
1886年,受擔任日本銀行副總裁的同鄉富田鐵之助之邀,
任日本銀行秘書,1889年隨富田下台而離職,轉任鐘淵紡績株式會社、
東京商品取引所、富士紡績株式會社等企業的總經理。
1899年以三美路商會台北支店長的身分來台,
12月與賀田金三郎、金子圭介、山下秀實等人成立臺灣貯蓄銀行,
並擔任該行經理。
1908年擔任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長,
任內向朝鮮與南滿擴大事業,後任臺東拓殖株式會社社長、
芳釀株式會社取締役、南滿製糖會社社長等職,
並在中國創立製麻會社,製造麻袋、麻布等產品,
亦於滿州設立甜菜製糖會社。
1909年,荒井離台返回故鄉仙台,臨別前於梅屋敷舉行宴會
慶祝,邀請許多仕紳及官員參加。
回國後創立北海道電力株式會社,並參與定山溪溫泉之開發。
1912年在小牛田至石卷之間鋪設一條輕便鐵道(即今之石卷線),
並擔任仙北輕便鐵道株式會社社長,
1913年擔任大正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創始幹部。
1911年,因年繳3千300餘圓國稅,
被任命為宮城縣貴族院多額納稅議員,
後於1918年9月退休,任仙臺商業會議所特別議員。
1927年病逝於東京。
被日本銀行行長富田鐵之助發掘,加入了日本銀行,成為其秘書,
但當富田離開日本銀行時,新井也離開。 之後,他進入中原紡紗廠,
並於 1890 年成為中原紡紗廠的經理。
在東京商品交易所工作后,1897年富田由藤保創立,並擔任其經理。
1898年,通過與富士坊時代購買機器的談判,被日本法國撒母爾公司認可,
並於次年移居臺灣,成為臺北分公司的經理。
1907年,他在經濟衰退期間加入鹽水港製糖公司並成為總裁,
並於 1908 年在臺北政府下開設了商業代理業務並管理四足煤礦。
在台灣時代,他擔任時任臺灣總督後藤新平的民政秘書,
並在當地創辦了一家糖肥公司,並成為臺灣儲蓄銀行的總裁 。
此外,還擴大了在朝鮮和滿洲的業務。
在北海道,他創辦了一家電燈公司,並專注於定山溪溫泉的發展。
1911年,他被任命為宮城縣東北工業銀行的顧問。
1912年,在光田和石卷(現在的石卷線)之間鋪設了一條輕軌,
成為仙北輕軌株式會社的總裁。
1913年,他成為日本大正人壽保險公司的創始高管。
在此期間,他在臺灣遇到的同一國家的前警察局長,
前新竹省知事石田正介,是北海道一家電燈公司的總裁,
並於 1912 年擔任宮城縣石卷市市長。
環顧1910 年代中期,’荒井泰治除了仙北輕軌、內宮平地、鹽水港煉糖廠、
臺灣水產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帽子的總裁,以及內袋土地、仙台瓦、
臺灣肥料、臺灣工商銀行、台東拓壽糖業、臺灣日寶新寶、水戶瓦、
仙台大米交易所、臺灣燃氣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海事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肥皂、新竹腦、新竹電燈、東北工業銀行、
還曾擔任仙台商工會議所的官員。
1911 年,他作為宮城縣的大納稅人當選為上議院議員,
並於同年 9 月 29 日至 [7] 任職,直到 1918 年 9 月 28 日
作為上議院議員退休。
1927年病逝於東京。
臺灣總督府在1902年公布《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後,
台灣南部的仕紳王雪農、劉神嶽、翁煌南、黃錦興、葉瑞西、郭升如等
台灣人在1904年2月籌組了「鹽水港製糖會社」,資本額30萬圓,
並以原臨時臺灣糖務局技師堀宗一擔任技師長,
規劃在鹽水港廳岸內庄設立了壓榨能力350噸的製糖工場。
鹽水港製糖會社在設立後不久即面臨虧損和資金缺乏,
然而恰好適逢日俄戰爭後的經濟好轉,為了避免既有的原料採區域被爭奪,
在堀宗一向有力人士的拜訪下,以荒井泰治為中心的日人資本家,以資本金
500萬圓在1907年3月創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繼承鹽水港製糖會社的所有事務,
並於東京證券市場公開上市,
日人持股比例佔81%,成為了日本人資本系統的會社。
荒井泰治是社長兼董事,堀宗一、槙哲是常務董事,
董事為賀田金三郎、酒井靜雄、王雪農,監察人為安部幸兵衛、
村井彌市郎、藤崎三郎助、劉神嶽。
之後規劃將岸內的製糖工場擴增至550噸,
並在新營庄新設1,000的製糖工場,在1908年12月完工,
之後將本社遷到新營庄。
明治43年(1910)9月,合併「高砂製糖株式會社」並獲得「旗尾工場」,
資本額增為750萬圓。1911年4月,開始建設岸內製糖所第二工場,
並在10月完工。
荒井泰治等人在1910年為了開發台灣東部,
成立了「台東拓殖合資會社」,在1912年8月改組為「台東拓殖製糖
株式會社」,設立鯉魚尾新式製糖廠(500噸,1918年1月改稱壽工場)、
針塱(40噸)、公埔(60噸)等2處糖廍,並經營農墾、製造樟腦、
畜牧、挖礦等事業。
1914年(大正3年)7月,
鹽水港製糖將臺東拓殖製糖合併,
並改稱「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
1920年4月,資本額增加1,375萬圓,總額達到2,500萬圓,
使鹽水港製糖成為當時臺灣東部地區最大的企業機構。
因拓殖事業已告一段落,並準備擴大糖業發展,
於同年6月將公司名稱改回「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隨著製糖重心逐漸南移,1929年大和工場的產量開始超過壽工場,
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地區的生產主力。
1936年,增設新營製糖所第二工場。
臺灣的民營瓦斯事業,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43年(1910),
主要由日本在臺事業家秋山義一、山口力、賀田金三郎、荒井泰治
及少數臺灣人資產家林嵩壽、李景盛等人共同設立
臺北城內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
臺灣最初的電力,由民間土倉庄三郎、荒井泰治計畫利用南勢溪的水位
落差建設電廠。但因兒玉源太郎總督認為電業含有公共性質,乃收買土倉
建設中的龜山水力發電廠,於1905年落成,為第一座電廠;
接著興建規模更大、擁有三千馬力的小粗坑電廠。
整體而言,
荒井泰治亦為日治時期對於台灣
實業發展過程中,
相當重要的一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