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
日治時期 臺北市之都市計劃
1895年,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北仍作為日本統理臺灣的政治中心;並立縣廳制設臺北縣。日治初期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爲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落成爲止。 1900年起,日本政府拆除臺北城牆及西門,在原址闢築四條三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以原臺北城內的區域(日人稱爲「城內」)作為中樞政府廳舍集中地,以及在臺日本人的商業地帶,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 […]
日治後期高雄市產業之發展
1930年代,日本為解決世界經濟大恐慌的危機,求救於通貨膨脹及海外侵略。面對此情形,日本對於殖民地的政策改變,臺灣由糖、米為主的農業本位經濟,開始轉向以軍需產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1930年代以後,許多電廠的陸續完成,尤其是昭和9年 (1934)臺灣電力公司的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廠的完成,更讓日本許多輕金屬、電氣、製鋼部門,如日本鋁業、臺灣電化株式會社、臺灣化學工業會社等開始進入臺灣。 後來更運用 […]
台灣農民運動先驅— 李應章 略傳
二林不過是個小小的地方,但因為二林蔗農事件而全島聞名。二林農民組合以及二林蔗農事件是日據時代台灣農民反抗日本統治的第一起政治事件,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從此以後,台灣農民逐漸覺悟,紛紛效法二林農民組合的方式抗爭,農民運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 按 : 李應章(1897-1954),彰化二林人。臺灣農民運動領袖之一。父炎榮,字木生,以字行,世代為醫,母許蕊,排行次男。1897年10月8日生。明治44年( […]
美濃 南隆農場及菸草之種植
美濃原名「瀰濃」,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至於「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 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在各種不同說法中,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 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 […]
日治時期 汐止地區之煤礦產業
舊名水返腳的汐止,最早只是淡水河水系漲潮的終點, 在依靠淡水河流域運輸的清代時期,水返腳作為大船換小船的重要港口, 基隆開港後,在很快地成為運送木柵、深坑所產茶葉的重要河港, 並為基隆河茶葉集散地。 鄰近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皆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 的茶館進行加工,精製完成的茶再經由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 由於茶市之交易盛極一時,許多居民因此而致富, 拜茶業興盛之賜,新興的富豪茶商, 亦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