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 好收 陳實華家族
清同治元年﹙1862﹚戴方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 只剩三戶土埆竟,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日本官方認為「打猫」地名不雅, 改以日文漢字近音詞「民雄(たみお )」轉譯,在此設置「民雄庄」, 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轄。 下轄原打猫南堡內之打猫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 竹仔腳庄、好收庄、崙仔頂庄、頂藔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 江厝庄、牛斗 […]
清同治元年﹙1862﹚戴方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 只剩三戶土埆竟,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日本官方認為「打猫」地名不雅, 改以日文漢字近音詞「民雄(たみお )」轉譯,在此設置「民雄庄」, 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轄。 下轄原打猫南堡內之打猫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 竹仔腳庄、好收庄、崙仔頂庄、頂藔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 江厝庄、牛斗 […]
林啟東(1830〜1872),字乙垣,號藜閣,又號羅峰, 嘉義東門橫街仔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嘉義縣學廩生, 光緒八年(1882)壬午鄉試中式第七十九名。 十二年(1886)丙戌進士,時年三十七, 殿試二甲第一百一名,朝考二等第三十名。 欽點主事,籤分工部屯田司,掌教臺南崇文、嘉義羅山兩書院。 同治十一年卒(1872),年四十二。 與徐德欽同年考上進士的林啟東(1850-1892), 雖然生 […]
嘉義徐家十八世五兄弟中,二哥徐德昭早逝,大哥徐德祥與五弟徐德欽 又都在光緒16年(1890)相繼病逝;家族中嗷嗷待哺的眾子侄們,僅靠 徐德新與四弟徐德烜勉力支撐,因此並沒有採取武裝抗日的行動。 嘉義徐家選擇以確保身家生命財產的方式,採取妥協溫和順從的態度, 協助安撫地方事宜。日後徐德新並進入「保良局」成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 溝通管道,且在明治31年(1898)2月授配紳章,更在明治36年(1903 […]
嘉義徐家祖籍為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以十六世徐秀桂(名耀中)為來臺祖。 徐秀桂的父親十五世徐元星,曾在清乾隆40年(1775)初就來過臺灣, 卜居於他里霧(約當今雲林縣斗南鎮),以營商維生。 他里霧在乾隆初年已經發展成市街,是諸羅縣城北邊界於打貓街(今嘉義縣 民雄鄉)與斗六門街(今雲林縣斗六市)間,商業較為發達的市街,更是當時 南北往來輻湊之地。 然而在乾隆50年(1785)林爽文事件發生時,徐元星 […]
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 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中洲 […]
麥寮鄉位於雲林縣西北角,西濱台灣海峽,北隔濁水溪 與彰化縣為鄰。地處沿海地區,濁水溪出海口,地勢平坦,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墾首 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 橋頭、沙崙後、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 至乾隆中期 […]